第八十二章

臥龍出身之地,琅琊。

其前身為分封國,此前有諸多封王被封到此處做這琅琊國的王,琅琊國地域廣大,屬縣眾多,賦稅甚高,其宮殿華麗,都城堅固,是地位頗重的軍事要地。

三國時期,【開陽】一直作為琅琊國的國都,封有琅琊王。而琅琊陽都的諸葛氏族人分輔三國,其家族之龐大,跨界域之廣闊,名聲之深遠。

而此時的琅琊在天下大亂後,自立為國,且不屬於任何國的管轄之下,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其現任國君,正是諸葛氏,其名為【諸葛臨】。

諸葛臨之所以能躋身存於這五國紛爭中,與他的能力是分不開的,他向相鄰的兩國散佈出訊息,若是誰人能統一南北,便俯首稱臣歸屬於其國之下。不僅僅是散佈訊息這麼簡單,整個琅琊地勢複雜,以沂、沭河為中心,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向南構成扇狀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平原…涵蓋了諸多複雜的地形。加之諸葛臨本人的聰明才智,這一番精心佈置,更無人敢輕易動這塊地。不管是北邊的北周,還是南邊的南唐,都不想與其產生衝突,況且這諸葛臨也聲稱,誰人能統一南北,便俯首稱臣,所以兩邊基本上達成一致。其地貿易自由,不管是哪邊來的馬車都能從此經過,哪路商船來此交易,都能由此借道,才導致這琅琊國能一直長存於此。

民間曾有兒歌講到此事,這首歌是這麼唱的:南北兩國兩相望,中間琅琊從中立,何時能與琅琊並,待到諸葛臨死時。

這首歌的有意思就在於諸葛臨這個“臨”字,與“臨死”的“臨”是同一個字,於是便直接唱作:“待到諸葛臨死時!”

從這首兒歌中就可以得知,這琅琊國一日有諸葛臨坐鎮,便一日沒有人會去動這塊地。

“王上,蜀國使者啟程來了!”【王少之】俯首帖耳說道。

“哈哈,果然不出本王所料,可以備好酒席了。”諸葛臨輕笑一聲言語道。

“但…這蜀國使者才出發不久…”王少之再次強調了一句。

諸葛臨站在大殿之上,抬眼看了下這王少之,隨後又收回視線,左右踱步起來,頃刻才慢慢講道:“蜀國使者趕路神速,不到天黑便能到我琅琊,王愛卿下去準備就是了。”

聽完這諸葛臨一言,王少之不再多嘴,往後退了幾步,隨即轉身出了這大殿。

雖說有在民間歌謠中出現,不過這諸葛臨本人卻十分年輕,即使頂著垂簾王冠,聽聲音也能聽出來,這年紀可能跟熊敬崇差不多,所以這歌謠中所述待到諸葛臨死時,這恐怕不是一時半會能等到的了。

此時的大殿就剩諸葛臨一人,但這諸葛臨依舊看著前方,前面是大殿門的方向,而這門也敞開著的。沒有人的時候,諸葛臨喜歡站在大殿看這個方向,由於宮殿建在地勢高的地方,所以這門外的光景是極好的,起初在建立宮殿的時候,諸葛臨便吩咐下人,將宮殿建立在朝西的方向,這方向要十分準確,準確到若是有天眼能直接從此處看向【五丈原】的方向才行。

當時這個要求可是讓全國上下費了好大的功夫,最後實在是想不出如何測量,便用了最笨也是最穩妥的辦法,那便是讓一行人從五丈原出發,再根據詳細的地圖,一路行走過來,這個方法費時費力,耗時一年半載才完成。

但琅琊全國上下都沒有什麼怨言,因為這五丈原便是諸葛亮仙逝的地方,也是諸葛亮竭盡一生,為克復中原,興復漢室,所止步的地方。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這些詞都是諸葛亮一生的全部寫照,琅琊人敬仰諸葛氏,更是要求自己孩子一出生就要熟讀諸葛亮的著作。

“當初先人以蜀地為出發點,想效仿劉邦從西至東奪取天下,而今本王以為從東至西也不是不可。”

諸葛臨怔怔地望著那門的方向,就好像他站在這裡能看向五丈原一樣。

劉從一行人乘坐馬車,就這般依山靠水的走在路上,此時吹來的風已然是海風了,行走在高處時,遠遠便能瞧見海面,那片海上的風帶著鹽鹹味飄了過來,海鷗在海面上展翅徘徊著,而西邊的山脈更是蜿蜒數百公里不見其尾。

“先前我等已經過幾個驛站,這會應在琅琊境內了。”範世瑾看著手中的地圖說道。

一行人也是從內陸第一次跋山涉水來到海邊,自然是對這一路的風景目接不暇。

“如此好山好水,卻沒有了聞人大哥作陪,唉!”劉從望著窗外的風景嘆了口氣。

魏叔進騎馬靠到窗子旁說道:“小弟啊,人各有志,你聞人大哥是個真漢子。”

“魏兄所言在理,聞人星有自己的打算,我等應理解他。”範世瑾將地圖卷好,又看向窗外說道:“不過這劍宗到底是在何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