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軍見他們卡殼了,笑:“沒有那麼複雜,就按照現有的邏輯先做出來。說不定測試幾次就有解決辦法了呢?”

姜向陽傻乎乎的問:“什麼邏輯?”

韓偉俊笑:“以顧客利益為重的邏輯。”

就是說,確實到了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各自的車只管各自車上的司乘人員。

然後大家又回去接著做了。

關於避讓,幾個廠研究後還是決定先做個縮小版的模型。

既然是個模型,總不能開到馬路上去撞障礙物或者用別的車撞它吧。

那就在室內測試。

怎麼測呢?

幾個年輕人各自冥思苦想。

董慶軍一大早就來李文軍辦公室坐著。

李文軍早習慣了他的神經兮兮,只管忙自己的,也沒理他。

董慶軍等李文軍身邊彙報的人都出去了,才說:“這個原理會不會像躲避球那個遊戲一樣。”

李文軍想了想,回答:“可以這麼理解。”

董慶軍點頭,然後起身去了。

李文軍無奈摸了摸額頭。

其實他真有把董慶軍培養起來做技術的總負責人的打算。

畢竟年輕一代裡面沒有人能比董慶軍還要更熱愛鑽研。

可是這小子在人際交往上實在是太欠缺了。

就算是搞技術的,也免不了要跟外面打交道。

總神神叨叨的可不行。

可是這個世界就沒有全才。

一般搞技術的就會對其他事情要鈍感一些。

畢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喜歡跟人打交道的就很難坐下來獨自待一整天,比如陶光明,比如塗媛媛。

所以當初李漱玉說要搞管理崗位,他都很驚訝。

因為李漱玉以前不太喜歡跟人打交道。

而他自己也是因為活了兩世,而上一世前半輩子只搞技術,後半輩子偏重對外,現在才能看著好像是個全才。

而且如果讓董慶軍單管技術,很可能會跟管理的那個經營方向背道而馳,各搞各的,那“文軍實業”就會分崩離析。

董慶軍搞了幾個網球發球機來,佈置在房間的各個方向各個角落。

發球機將會向放在中間的白色汽車模型不定時地發出沾了顏料的球。

他們把發球機的速度調成各不相同,以確保系統是經過計算後確定的避讓策略,而不是機械的重複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