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製片是城裡人,吃著供應糧,無憂無慮長大的。

趙家一大家子都是電機廠工人,爺爺是廠長,奶奶是婦聯主任,爸爸在廠電影院負責放電影,媽媽在廠辦當會計,其他叔伯姨舅,也都端著鐵飯碗。

趙家長輩閒著沒事兒就喜歡看書看報,家裡學習氛圍十分濃厚,以至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趙家七姐弟全都考上了大學。

大學畢業,趙福霖被分到電影製片廠工作。

初入職場,想起小時候跟在爸爸身邊,在電影院度過的美好時光,趙福霖對工作充滿了熱情。

順風順水的幹了十來年。

眼見著政策變了,老家的爸爸都已經實現了電機廠私有化,趙福霖這顆不安分的心,也開始躁動起來。

從前他覺得體制內有保障,旱澇保收,走到哪兒都是體面人,挺好的。

隨著改革開放,從上到下狠抓經濟,人們開始慢慢向“錢”看齊,趙福霖揣著每個月一百零八塊的工資,嚮往自由的心越發強烈。

電影是藝術,真正的藝術必須盛放在自由的環境下。

從前的鐵飯碗開始遭到他的嫌棄。

他也乾脆,很快就說服自己,辭職下海,成了一名自由的獨立製片人。

因為和體制內關係良好,靠著製作市場化的正劇,趙福霖很快就煥發了職業第二春。

很多外行,覺得導演就是一個電影專案的中心,或者劇組都是圍著主演轉。

事實上,製片人才是電影製作過程中的總負責人。

從劇本策劃到劇組建立,從資金把控、進度管理,到電影發行、宣發營銷,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製作人的身影。

導演若是咖位大,製作人比較重視他,在選角或者改劇本的時候,可能會尊重他的意見。

但大多數情況下,導演都必須在某個限定好的框子裡發揮。

遇到難纏的製片人,或者糟糕的編劇、事兒多的演員,導演甚至還會有戴著腳鐐跳舞的難受感。

比起導演,演員的權利就更小了。

他們就是構成電影的一塊磚,聽安排就好。

若是咖位不夠,想要改個臺詞都不容易。

所以趙福霖雖然不像演員和導演一樣,被很多人知道,但絕對是圈子裡的大佬。

也不知哪裡入了這位大佬的眼,這些年趙福霖待她極好,還介紹自己太太和女兒給她認識。

那會兒她還沒和桑沅在一起,她爸商業版圖也沒展開,還只是個小食品廠廠長,外加一線大網紅。

在趙福霖眼裡,一線明星都不算啥,更別說網紅。

倪冰硯都想不明白到底為何,但這種問題是沒法問的,只當合了大佬眼緣。

倪冰硯想靠自己找個靠譜的經紀人,一時半會兒摸不到頭緒,趙福霖出手,卻能迅速的找到適合她,且和她沒有利益衝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