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智以最快步伐趕到少林,這少林不愧天下第一名寺,裡外都透露著不一樣的煙火氣息。雖說少林聞名江湖已久,畢竟是出家人,所以除了大事,他們很少在江湖走動。因此丐幫其實很少和少林僧人有過多交際,反而潘石智對少林真正的瞭解還是少之又少。

潘石智僅僅只是聽到義父生前和幾位長老提起過少林絕技。雖說這些絕技聞名天下,可見過的人卻少得很。丐幫素來和少林來往少,結仇更少,交手次數也就更少。所以要說具體絕技的招式、威力,還真沒怎麼見過,尤其像潘石智這樣的年輕弟子,少林武學也只成為了傳說。

初次來到少林不經被少林氣勢震撼,何為這天下第一古剎?這七進的院落足矣顯現出少林的寬大和雄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也在藏經閣外圍小廣場)、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臺,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少林這麼大,如果像俱真大師所言,江湖令要麼就是方丈竹庵子忍神僧手上,或至少詢問他定能知道一些當晚的情況。可這少林那麼大,竹庵子忍神僧又在何處呢?

要說這竹庵子忍也可謂是神人一個,年近花甲,據稱會三樣少林絕學。要知道在少林,練一樣絕學恐其有的人都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傳聞稱,這三樣絕學在他手裡那都是爐火純青的地步。可見他出手之人,都是十年以上資歷的前輩們了,近年來,幾乎沒人能看到這位方丈動手。

潘石智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從正門進入,於是大膽上前。山門前是幾階石梯,旁邊是一顆千年銀杏樹。山門上方一個大牌匾赫然寫著少林寺三個大字。兩個小沙彌開了一條門縫看到潘石智,其中一個也只探出一個腦袋,問道,“請問施主有何貴幹?”

潘石智忙抱拳道,“丐幫潘石智,拜見少林方丈大師。”

小沙彌應了句,“施主稍等片刻。”

然後合上門就離去了。想進少林正門,還是挺難,這武林第一第二的門派是要比自己丐幫氣場多了。一想到這,丐幫曾幾何時也是江湖第一大幫,現在淪為第五幫派,若不是仗著人多勢眾,可能早被排擠在更外圍了。等義父之仇得報,義父的願望也是自己的願望,還有待丐幫能重整旗鼓,達到昔日輝煌,也能重回武林前三地位。

約莫兩刻時間,剛才的小沙彌終於將大門開啟了一條一人能過的縫,說道,“潘施主,這邊請。”

“有勞小師傅帶路。”潘石智也不客氣,直接邁了進去,一個小沙彌繼續留在大門後側,另一小沙彌在前帶路,潘石智直接跟了上去。

進入山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天王殿,好不起派,堂堂中原佛學鼻祖竟然也有道派四大天王助陣此廟,好不氣派。穿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乃少林正殿,也稱大殿。大雄寶殿是整座少林的核心建築之一,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所以能看到一些僧人正在裡面禪坐,閉目誦經唸佛敲鐘敲木魚的。

小沙彌引潘石智從邊上繞過,“潘施主請。”

潘石智也是簡單望了一眼大殿內的僧侶,又隨著小沙彌從邊上繞了過去。

這後面便是藏經閣了。只見藏經閣門口站著一位年約四十出頭的灰藍色衣衫的僧人,能穿這個服色的僧人,想必是俱字輩大師。根據以往丐幫情報,少林藏經閣和舍利院的首座便是如今方丈竹庵子忍麾下四徒弟之一的俱空契斌,和前幾日山下見到的羅漢堂、般若堂首座俱真大師是師兄弟。想不到這四位大師其中之一便在自己眼前。

二人只是四目對望,俱空大師雙手合十面露一絲微笑看著客人。潘石智腳步沒停,也雙手合十微微低了一下頭算是給大師打招呼了。俱空大師隨即也點了一下頭,以示回應。

終於,來到方丈院。走了許久才來到這裡,少林氣派之下的確很大,難怪剛才小沙彌要用那麼長時間通告方丈。可一個小沙彌能在兩刻這麼短時間跑一個來回傳話,還氣不喘面不紅,一個小小的沙彌就能如此內力,少林寺臥虎藏龍的確讓人震驚。

方丈院就是一處小院子,進門口一個院子,院內還有幾顆胳膊粗細的柏樹。上幾階臺階,便是一間屋子。屋子上掛著牌匾,上面寫著方丈二字,屋左右兩旁各一間偏室。整個院子便是方丈院了。

小沙彌走上臺階,在屋外門口彙報道,“方丈,潘施主已帶到。”

屋內的人喚道,“你先下去吧。”

“是。”小沙彌退後幾步,頭也不抬,直接走了出去。

潘石智一直目送著這小沙彌離去。此時屋內聲音又響起,“潘少俠……請……”

潘石智也不客氣,直接推門而入,只是推門動作還比較輕緩。屋內陳設十分簡單,正面對著的便是一張可坐可臥的床,方丈此時正盤坐在上面。床後牆上一個大大的佛字。兩邊一處是書架,上面擺了一些簡單的經書。另一側是一套桌椅,上面擺放了一些筆墨紙硯。

方丈盤坐的床上,他的身邊,還有一個小木桌架,上面一縷青香正緩緩上升,桌上還有一壺茶兩個小茶杯。而方丈手持一串小佛珠,一隻手正搓著,另一隻手示意潘石智就坐床邊小桌旁。

此方丈六十多七十了吧,身著土黃顏色衣衫,白眉白虛紅唇,面色極好,只聽他呼吸吞吐就知道內家武學以達巔峰。看來傳聞他會三門七十二絕技不假,七十二絕技有三十六路外家武學,還有更高階的三十六路內家武學。想要學其一都要有足夠充沛的內力,這方丈不簡單。而最醒目的乃方丈頭上頭頂那十二顆戒疤。

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佛門除了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

其行為根據或系起自於捨身供養之思想,或係為斷除我執。受戒時燃戒疤又稱“燒香疤”,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於受菩薩戒日的前夜、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於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