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 破京師(第2/3頁)
章節報錯
肖旻看向劍南道所在,將心口的沉痛悲怒悉數壓下,腦海中回想起在嶽州時,常歲寧解決李獻之後,曾與他說過的一番話。
她說,既見蒼生苦難,便不可背過身去。
她還說,執劍者當為蒼生抵擋浩劫,若天下命數有恙,便當盡全力為蒼生改命,而非替他們認命——
因為,相助弱者是強者的本份。而對身陷苦難的同類伸出援手,是人身為人、有別於尋常牲畜草木的最大意義。
肖旻未有過度沉浸在情緒之中,很快再去見了長孫氏族人,繼續原本的計劃,同時也為即將到來的格局變化做準備。
再有十日,荊州為卞軍所破。
這座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曾一度讓卞春梁止步不前,久攻之下繼而一敗再敗,乃至敗退道州,屢屢陷入絕境之中,眼看一切即將化為烏有。
可眨眼間,形勢翻轉,他於絕境逢生之下,就這樣以不費吹灰之力取下了荊州。
卞春梁曾放下豪言,要“取荊州,破王庭”,這句壯志之言一度要以潦草笑話收場,然而此次隨著他捲土重來,這六字已然觸手可及,即將要成為他以刀刃為朝廷寫下的判詞。
破了荊州這道屏障,再往京畿而去,幾乎如履平地。
荊州是地勢上攔在山南東道與京畿之前的最大屏障,亦是山南東道人心的最後一道屏障,它在卞軍手上的倒塌破滅,讓許多人生出了絕望的懼意。
面對蝗蟲過境般的卞軍,山南東道許多地方官員勢力選擇了匍匐乞降,這讓卞春梁逼近京畿的腳步愈發迅速不可阻擋。
因這一年來的戰局變化與部署,此刻京畿之東已無重兵把守,幾乎所有的精銳兵力都押在了山南西道的戰事之上。
朝廷急召大軍趕回護衛京師,然而柴廷一行還未來得及施行,便被突然主動發難的山南西道及黔中道以全部兵力形成合圍阻截之勢。
朝廷大軍回京的腳步被死死拖住,百官如熱鍋上的螞蟻,甚至快馬向肖旻送去急令——前不久才傳回了肖旻殺欽差太監的訊息,但朝廷此時全然顧不上追究,他們許以肖旻重諾厚賞,讓他率兵回京護衛天子。
但大多官員心中卻也清楚,肖旻及其十萬大軍此刻遠在嶺南,就算肖旻在接到軍令後迅速趕回,卻也繞不開為榮王把控的黔中道……這條路,幾乎是行不通的!
朝中只能試圖就近調動兵力,然而京師附近也爆發了多處民亂,各處自顧不暇,又不乏懷有異心者不願為朝廷枉死,百般挪湊之下,最終勉強調動了四萬兵力,用以護衛京師。
眼見根本無法籌措出可與卞軍抗衡的兵力,經過天子的授意之後,朝廷終於快馬傳信洛陽,令常歲寧駐紮洛陽的部將出兵馳援京師——於朝廷而言,這是迫不得已才做下的決定。
他們深知常歲寧的野心,此時讓常歲寧的部將光明正大地入京,無異於引另一頭狼入室,若非如此他們也不能到這最後關頭才做下決定,可朝廷此刻已經別無選擇。
若能讓兩頭豺狼互搏,卻也好過讓朝廷被一口啃噬殆盡!
然而他們所不清楚的是,常歲寧用以駐紮洛陽的兵力此時不足兩萬,其餘兵力皆分散在河南道及河北道各州,短時日內並無法調集大量兵力。
而常歲寧此刻遠在陰山前線,尚不知京畿具體情形,洛陽城中真正可以代為做主的人是駱觀臨。
駱觀臨反覆思量並與眾軍士幕僚再三商榷之後,做出了一個折中的決定。
駱觀臨縱觀大局,此刻無比清楚,這場來勢洶洶由民憤而起的浩劫,已非是他們可以阻止的,若非要在此時插手,便是中計……中榮王所設之計。
此事發生得太過突然,所有人都沒有準備,而卞春梁這一路而來太過順暢,若說其中沒有榮王的手筆,駱觀臨絕不相信。
女帝中計了。
從決定出兵山南西道的那一刻起,女帝便已經中計了。
而若洛陽在此時代表節使出兵,便等同要正面與卞軍及民心互搏,勝負難料之下,至少也要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到那時,受益的漁翁,便只有榮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