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冬月大雪(第1/3頁)
章節報錯
孤注一擲四字,歷來意味著莫大冒險。
而當一國之君試圖將此四字用在朝政皇權存亡之大事上,必然會遭來更多詬病與反對。
但此刻的甘露殿中,眾大臣間,氣氛雖異常凝重肅穆,卻奇異地並未出現任何反對的聲音,包括馬行舟。
他們既為天子心腹,便知天子的手腕與脾性,瞭解天子一旦真正決定的事,便很難有推翻更改的餘地。
二則,他們站在這個位置上,立於千萬人之上,註定要比尋常人、乃至比其他官員更加清楚時局的全貌——
如今的局面,朝中縱然不在兵事之上做任何應對,卻也同樣稱得上是天大的“冒險”。
榮王李隱手握三道兵力,嶺南道的最終歸屬此時尚且未知……
李覆在《告罪書》上揭露了段士昂的造反行徑與榮王有著直接關係,此事令榮王聲名有損,於朝廷而言是好事,卻也不完全都是好事……
他們憂心如今手握重兵的榮王,會因此乾脆不再顧忌天下人的看法,轉而選擇先將皇位奪下了再說——
而崔氏族人下獄之事引起的文人風波,究竟是誰人在背後主導,他們心中都很清楚……此事總歸要有了結,可朝廷一旦做出妥協,一國政法與天子威嚴掃地,便再也不可能撿得起來。
朝中不想妥協,又無法承擔波及越來越大的輿論指摘,那麼便只能從別的角度破局:即是從根本上解決一切狂妄自大的聲音。
只要榮王李隱之勢消亡,朝中重拾威懾之力,那些被煽動的文人們便會“冷靜”下來,自覺噤聲。
總而言之,眼下的種種跡象皆表明,天子如今守著的這具隨時有可能倒塌的國之軀殼,務必需要一記向死而生的猛藥,方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而此時動兵,同時也是這些大臣們所能想到最好的時機。
先前天子堅決不肯動用京畿兵力,是因洛陽之危,彼時榮王野心已明,京師處於腹背受敵之境,無論動兵哪一方,都會給另一方可乘之機——段士昂的身份與意圖敗露之後,朝臣們更是驚覺,那正是榮王府為支開京畿兵力而生的計謀,恰恰說明了天子當初決意讓兵力駐守京畿、而以密令使淮南道支援洛陽的決策是正確的。
此時天子更改心意,是因時機已然不同——
段士昂身死,范陽王被處決,洛陽之危暫解,范陽軍全軍潰敗,而那位親手完成了這一切的淮南道刺史常歲寧,此時善心大發,未有威脅京師之意,而是繼續領兵北上去了……
當然,朝中也有人暗中將常歲寧此舉視為獸心大發——這廝往北去,不外乎是想繼續侵佔地盤罷了。
就時局而言,常歲寧親自北上之行是善心大發還是獸心大發,倒是實在不好界定……但無論如何,她既然尚未公然打來京師,那麼朝中便可以專心應對榮王之患。
而卞春梁之亂已近平息,那麼東南之危也已解除,其餘勢力則尚未釀作大患,京中此時便是相對安全的——
反觀榮王府,段士昂之計潰敗,榮王名聲沾染了汙點,許多衝著其仁義之名聚攏而去的人心正值動搖之際,這時若能迅速出兵,便可最大程度打榮王府一個措手不及。
況且,朝廷師出有名,先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拒不入京包藏禍心為名,以問罪之名出兵討伐,待破得山南西道,再行問罪榮王唆使段士昂謀逆之過……
若肖旻在嶺南道進展順利,便可從南下方向率兵威懾黔中道,到時再與朝廷兵馬對劍南道形成夾擊之勢,便又可再添勝算。
天子部署好了一切,早在她決定動用肖旻來應對嶺南道之爭時,就已經做好了向李隱反擊的準備。
聖冊帝決意動用京畿十五萬兵力,發兵山南西道。
這十五萬大軍之中,有六萬餘玄策軍。
這六萬餘玄策軍給予天子多一份底氣,也給朝臣們更多添了一份信心。
若此戰能勝,哪怕拖延得久一些,只要榮王之勢被削弱,朝中便可借太子之名迅速收攏局面,安定人心!
這是朝臣們根據現下的局面,所能思慮到最好的可能,但最終結果如何,誰也無法預料……
至此,朝中與天子,已然沒有更加妥當、更具尊嚴的選擇。
一切議定之後,聖冊帝親自擬令動兵,御階而下,馬行舟等大臣帶著惶惶然的儲君撂袍而跪,繼而深深叩首。
這一拜,既是在拜天子,更是在拜那懸於一線的國朝之命數。
眾臣相繼離開,直到只餘下馬行舟一人。
最後,上首的帝王單獨與他道了一句:“馬相放心,若此戰可勝,朕定會盡全力讓人保全馬婉性命,將她平安帶回京師。”
馬行舟再次叩拜,謝恩。
直到他告退而去,退出了甘露殿,唇邊才得以溢位一絲難以察覺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