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袁崇煥的奏摺,崇禎皇帝看後也不敢怠慢,他連忙找來大臣們問詢,徵求內閣和兵部各方的意見。

當奏摺在幾個閣老和兵部尚書王洽手中轉了一圈後,眾人都沒說話,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全不發言。

“諸位愛卿,袁崇煥上折所言之事你們怎麼看?”見沒人開口,崇禎皇帝心裡很不舒服,總不能大家乾瞪眼吧,直接開口就問。

話語落後,大家還是不說話,因為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主子,在這樣的主子手下幹活你冒的越快倒黴的也越快,萬一說錯了話,剛才還是重臣,說不定下一刻就被皇帝給剝奪官職了,甚至拉出去打屁股也有可能。

所以時間久了,大夥都抱著躺平的心疼,能儘量少言就少言,能不表態就最好不表態。

見著這些大臣們一個個如此,崇禎皇帝心頭不由得冒氣了一團火,他目光在這些臣子身上掃視著,最後落到了兵部尚書王洽身上。

“王洽!”

“臣在!”王洽心裡暗暗叫苦,不是應該先問詢首輔麼?怎麼直接就先問他了?可皇帝點名,他又不能躲,只能站出行禮。

“伱是本兵,你來說說,袁崇煥的建議如何?”

“臣……臣以為袁崇煥折中所言並無實據,只是推測,無法證實。不過臣又以為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對遼東建奴向來熟悉,雖言語中有空穴來風嫌疑,但細想下來卻也有幾分道理。”

王洽的話誰都不得罪,說了和沒說幾乎沒區別。

崇禎皇帝頓時不悅,追問他究竟應該怎麼應對。

無奈之下,王洽只能提議可以先佈置一番,以防萬一。

“佈置一番?王大人,你好大的口氣!”這時候內閣一位閣老當即反駁道:“既然是空穴來風,又何必佈置?建奴在遼東,薊州在直隸,向北就是蒙古,蒙古各部又不是死人,怎麼可能讓建奴借道而行?蒙古人再傻當也知道借道之危啊!”

“就算建奴借道蒙古,建奴千里迢迢如何行軍?更如何攻入長城?難不成我大明九邊的將士是擺設?至於佈置,假如按袁崇煥所言抽調重兵駐守薊州,那麼必然其他方向就有空缺,倒時候建奴不會趁虛而入?如是這樣,後果誰來承擔?”

“這話說的好!”另一個閣老表示贊同,當即態度也是一樣,認為袁崇煥既然主政遼東,那麼他的目標就應該是遼東戰場,怎麼莫名其妙關心起直隸的安危來了?

如果建奴真的攻進直隸,那麼肯定是袁崇煥那邊出了問題,所以他認為這袁崇煥分明就是用這種方式轉移朝廷的注意力,意圖給自己安排後路。假如他在寧錦一線沒擋住建奴,那麼就能就此推卸責任,大家都是當官的,那個當官的沒幾個心眼?誰不知道誰呀。

當然,也有人贊同王洽的建議,認為袁崇煥不會無的放矢,既然他提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朝廷也得考慮一下,萬一呢?萬一真的建奴繞道攻擊直隸可怎麼辦?別忘記薊州離京師近在咫尺,一旦建奴從這裡突破麻煩就大了。

一時間,眾人說什麼的都有,吵吵嚷嚷讓崇禎皇帝頭大,聽這個人說覺得有道理,聽另外人也覺得講的沒錯,可最終應該是信袁崇煥或者不信,就連崇禎皇帝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無奈之下,崇禎皇帝決定暫時把調兵的事放一放,先問大家關於袁崇煥在遵化設定一個團練總兵的建議如何,這總沒問題了吧?

可這時候又有人提出,袁崇煥推薦的遵化團練總兵人選王威很是不妥,因為前不久王威這人剛剛因為貪汙被御史彈劾,一個私德有虧被彈劾還在待罪的人讓他去遵化擔任團練總兵?這算什麼?這不是變相讓王威脫罪麼?

鑑於這個情況,大家表示團練總兵的人選誰都行,唯獨就不能讓王威去。而等崇禎皇帝詢問那麼除了王威的話派誰去合適呢?大夥又閉口不說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也拿不出合適人選,看著這個場面崇禎皇帝心裡那個氣啊,讓你們說你們不說,人家提人選你們反而這個反對那個反對,怎麼著?所有的事全要自己這個當皇帝的人來一言而決麼?還要你們這些大臣幹什麼?

惱怒之下,崇禎皇帝直接拍了桌子,眾人見皇帝生氣連忙請罪,看著下面這些大臣,崇禎皇帝氣不打一處來,當即就讓他們滾蛋,得了這個“旨意”眾人巴不得早點跑呢,一眨眼功夫全跑了個乾乾淨淨,只留下還在生悶氣的皇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