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痛斥(第1/2頁)
章節報錯
見崇禎皇帝啞口無言,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朱慎錐繼續問:“陛下剛提到了嶽武穆,既然陛下如此推崇嶽武穆,那麼臣問陛下,嶽武穆是如何死的?當初南宋又是如何偏安一隅?”
“嶽武穆之冤世人皆知,如不是趙構寵信秦檜,秦檜以莫須有之罪處死嶽武穆,怎麼能有後來之事?這等事難道朕不知曉?”
“陛下既然知曉,那麼臣當問陛下,趙構可是昏君?這秦檜可是奸臣?”
“這是自然!怎麼?監國又有不同看法?”崇禎皇帝冷笑反問。
朱慎錐搖搖頭:“臣的看法同陛下一樣,嶽武穆自然是千古忠臣,這毫無疑問,秦檜遺臭萬年早有定論,至於宋高宗趙構自然也是昏君了。”
崇禎皇帝又是一愣,既然朱慎錐的觀點和他一樣,為何又要問這個問題?這時候耳邊聽到朱慎錐繼續道:“陛下看史如此明白,可陛下為何看不清眼前之事呢?陛下仔細想想之前所為,難不成和當年趙構所做並無區別?”
“放肆!大膽!狂妄!”崇禎皇帝勃然大怒,此時他忘記了自己囚徒的身份,猛然站起身來。
一旁的那海連忙要上前阻攔,生怕崇禎皇帝喪失理智對自己主子做出什麼事來。可朱慎錐卻喝住了他,擺手讓他退下,絲毫不為所動。在他看來,崇禎皇帝又能做什麼?別說他一個成為囚徒的皇帝,又沒什麼武力值,哪怕給他一把刀子,以朱慎錐的本事憑著一隻手就能制服他。
崇禎皇帝憤怒盯著朱慎錐,氣得滿面通紅:“朕如何是趙構這等昏君?趙構任用秦檜等奸臣,冤殺嶽武穆,朕何等做過如此之事?你不要說袁崇煥是嶽武穆,袁崇煥此人其罪確鑿,罪不可赦,朕殺他理所當然!”
“臣何時說過袁崇煥?”朱慎錐反問道,見崇禎皇帝愣住,他擺手道:“陛下為人君當有靜氣,為何如此激動?難不成陛下自覺得殺了袁崇煥是錯了?這才如此惱怒?”
“胡言亂語!”崇禎皇帝氣得咬牙切齒,這個朱慎錐實在不是個東西,居然故意用這種話來激怒自己,而且袁崇煥此人死有餘辜,崇禎皇帝自認絲毫沒有做錯。
朱慎錐根本不在乎崇禎皇帝的反應,繼續道:“臣問陛下,既然陛下知道嶽武穆是屈死,那麼陛下為何不知毛文龍是冤枉的?當年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陛下不也是默許麼?袁崇煥給毛文龍的罪名和秦檜殺嶽武穆的莫須有之罪又有何區別?而陛下當時又是如何處置的?事後又如何態度?如此所為豈非同趙構類同?”
“朕……。”崇禎皇帝瞬間啞口無言,朱慎錐這個問題直接打到了他的軟肋,當年袁崇煥殺毛文龍後,崇禎皇帝雖然憤怒,卻沒有處置袁崇煥,反而對外宣稱袁崇煥所為是他的授意,其目的無非是擔心遼東戰事,既然毛文龍已死,那麼再處置了袁崇煥,遼東怎麼辦?面對這種情況,崇禎皇帝心中雖不願,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此事。
而且後來因為己巳之變,崇禎皇帝問罪於袁崇煥,並把他明正典刑,可在論罪時袁崇煥什麼罪名都有,卻恰恰少了一個擅殺毛文龍的罪,以至於毛文龍之死到如今還沒有一個定論,更讓毛文龍的東江鎮舊部耿耿於懷。
之後的東江鎮兩次內亂,再加上後來的山東叛亂等,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這件事造成的後果。
崇禎皇帝之所以這麼幹其實沒別的原因,他當然知道毛文龍是冤枉的,可如果在殺袁崇煥的時候把毛文龍之死也扯進去,那麼這件事就遮掩不住了。要知道當初崇禎皇帝可是當著所有人面說過,袁崇煥殺毛文龍是自己授意的,毛文龍雖無叛亂之實卻有求死之道,這樣的人殺了也就殺了。
假如之後翻這個案子,不等於告訴天下人毛文龍之死是自己做錯了麼?要面子的崇禎皇帝怎麼會這麼幹呢?所以袁崇煥有這樣那樣的大罪,恰恰就沒有擅殺毛文龍的罪名,這個汙點怎麼都掩飾不了。
“朕當年是受了袁崇煥矇騙,朕並沒想殺毛文龍……。”崇禎皇帝沒了剛才憤怒的氣勢,相反眼神略有躲閃起來。
“呵呵,趙構當年也是受了秦檜的矇騙,趙構並沒想殺嶽武穆……。”朱慎錐悠悠說道。
這話一出,崇禎皇帝如何能受得了?朱慎錐等於指著他的鼻子罵他,他這個皇帝其實就和趙構一樣,都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陛下不必著惱,毛文龍不是嶽武穆,陛下也絕不是趙構。”正當崇禎皇帝要發火喝罵時,朱慎錐又說了這麼一句話。剛剛冒出來的怒火一下子被壓了下去,崇禎皇帝略微平息了心中怒氣,可接著朱慎錐又道:“可臣以為,如同趙構相比,陛下卻相差甚遠,至少趙構在朝屈殺了嶽武穆自毀長城,但依舊能守住半壁江山,擊退外敵,任用賢臣,安撫地方,這才有南宋兩百年江山的延續。”
“天下事自有天下人評論,無需臣來討論過失,可世人心中自有一杆秤。陛下或許會說,陛下本意非是如此,而是手下臣子所為,這些臣子欺上瞞下,以至陛下被臣子矇騙,從而處置不當。”
“但臣問陛下,如一軍之將領兵出征,卻大敗而歸甚至全軍覆沒,這責任究竟是在為將者呢?還是軍士的問題?難不成為將者能以軍士怯戰不力推脫責任?陛下乃大明皇帝,天下之主,既然身為君王,如何用人,如何施政,其責均在陛下一人,把責任推卸給他人,可不是人君所為,更非明主之舉!”
“對了,陛下還知曉當年撤裁驛站之事否?”朱慎錐冷笑道:“陛下為解決財政問題,自以為得計,下旨撤裁天下驛站,以壓縮開支,緩解財政。但陛下可知如此所為的後果?”
“驛站撤裁後,天下驛站丟失生計者高達數十萬人,如以一人養一戶家人而言,其數何止百萬之巨?驛站撤裁,我大明財政可緩解否?為了區區數十萬錢糧,卻棄百萬百姓不顧,這就是陛下的‘仁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