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監國交城王(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朱慎錐琢磨了一下,覺得這樣還是有些不妥,畢竟監國就算由崇禎皇帝下旨,一旦傳出去後依舊會有人說閒話。朱慎錐哪怕不是那種迂腐之人,更不在乎有些東西,可有些事還是準備的穩妥些好。
當朱慎錐問出這點顧慮的時候,溫體仁眼珠子一轉就有了主意。
溫體仁道,君王暫不能理事,由皇子或宗室監國從法理上一般是兩方面,一個是君王直接下旨,指定其人監國,另一個就是太后下旨令其監國。
崇禎皇帝這邊沒有問題,反正大家心裡都明白。至於太后早就沒了,崇禎皇帝朱由檢五歲時,其生母就病逝了,登基之後崇禎皇帝特意下旨封了他生母為孝純太后。
不過崇禎皇帝的生母雖早就去世,但宮中依舊還有長輩在,這個長輩不是別人,正是曾經號稱西李的李康妃。
說起李康妃,這個女子本早就應該是太后了,早在泰昌皇帝繼位後,就準備冊封李康妃為皇貴妃再進皇后,但因為一些事臨時耽擱了。接著因為紅丸案的爆發,泰昌皇帝突然去世,從登基到駕崩連一個月都不到,由於泰昌皇帝死的實在突然,李康妃沒能坐上皇貴妃的寶座,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泰昌皇帝駕崩後,由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李康妃作為皇長子的養母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太后。不過那時候因為東林黨的緣故爆發了一件大事,東林黨諸人聯合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和司禮監大太監王安,直接逼迫李康妃搬出乾清宮,更直接進宮搶奪當時為太子的朱由校,導致朱由校被從李康妃身邊掠走,從而造成了移宮案的爆發。
李康妃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抵抗東林黨和錦衣衛再加上司禮監的三方聯手,無奈之下只能從乾清宮搬走,從而丟失了原本應該是她的太后之位。這件事發生後,李康妃一蹶不振,身處後宮還差一點遭人暗算,虧待天啟皇帝多加維護,這才安然保全。
天啟皇帝繼位後很快就看清了東林黨人的嘴臉,為了加強皇權開始重用魏忠賢,組成閹黨打壓東林黨。
幾年後,天啟皇帝一方面為了打擊東林黨,另一方面也是為彌補養母的遺憾,下旨冊封了她為康妃。如沒有意外的話,等天啟皇帝徹底解決了東林黨問題,大權獨攬後,會進一步冊封李康妃為太后,可惜天不假年,天啟皇帝莫名其妙落水染病而亡,最終這件事也沒做成,至於這位當年泰昌皇帝的寵妃,原本皇后和太后的唯一人選,而今在宮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康妃罷了。
溫體仁說,按照法理,李康妃是先帝的養母,再加上泰昌皇帝早就有立其為皇后的想法,早就應該是太后之尊,眼下朱慎錐入京,自當撥亂反正,恢復李康妃的太后身份。
只要李康妃進太后之位,那麼後宮就是太后為尊,在崇禎皇帝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理事的情況下,由太后下旨指定交城王朱慎錐監國,從法理來講絕無問題。
何況這件事對朱慎錐也有極大的好處,李康妃此人並非呂后、武周這樣的女人,這個女人政治上沒什麼手段,要不然當年也不會被逼移宮丟失太后之位了。現在朱慎錐掌控皇宮,冊封李康妃為太后不僅能撥亂反正,同時還能令其感激,以溫體仁所知,這些年李康妃在宮裡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天啟皇帝駕崩後崇禎皇帝上位,李康妃在宮中是被人冷遇,其待遇連普通嬪妃都不如,心中沒怨恨是不可能的。
用這個法子扶持起李康妃,在法理上不光能站住腳,更能聯合李康妃聯手穩定後宮,消除朱慎錐在宮中的後顧之患。以李康妃的性格和這些年所受的委屈,一定能全力支援朱慎錐,各得所需,何樂不為呢?
聽完了溫體仁的話,朱慎錐意味深長地看著他,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
溫體仁這個傢伙的確不簡單,能夠從幾句話裡就揣摩出自己的想法,並且為自己提出了這麼一個解決方案實在是厲害。
而且這個傢伙膽子也大,行事更不擇手段,作為臣子居然敢給自己出這個主意,一般人根本就是不成的。
不過這也證明了溫體仁的態度,他是想用這辦法來表示自己對朱慎錐的投靠,或者是爬上朱慎錐的這條船。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更是一個無極不用的傢伙,不過這恰恰也是朱慎錐用他的緣故,假如溫體仁是一個道德君子,朱慎錐要用他還會三思後行,可現在卻毫無顧慮,這個人一旦用好了不僅是自己的得力臂助,更是一把銳利的刀。
“先生這幾日還需多多辛苦,朝廷大事需先生為本王多多承擔才是,有先生在,本王就放心多了……。”
溫體仁頓時大喜,他說了這麼多,又出了這些主意不就是為取得朱慎錐的信任麼?現在朱慎錐的態度證明他沒押錯寶,有了朱慎錐的支援,他這個首輔不僅無事,還有了實權,這可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