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錐也不繞圈子,當即詢問溫體仁對現在局勢有什麼建議。

溫體仁遲疑了下,開口先詢問了朱慎錐一件事,那就是崇禎皇帝的情況。

聽他這麼問,朱慎錐自然明白對方的用意,的確崇禎皇帝的生死和之後處置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決定了接下來究竟怎麼去做的關鍵。假如崇禎皇帝死了,那麼朱慎錐所作所為就和當年朱棣沒什麼兩樣,都是打著靖難的旗號謀反篡位。

可如果崇禎皇帝沒死,朱慎錐暫時也沒想殺掉他的打算,那麼這其中可做的就太多了。

早在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就是手裡攥著漢獻帝號令天下麼?而現在只不過從曹阿瞞改成了劉皇叔罷了,同樣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性質沒有變。

“陛下這些年操勞國事心力交瘁,如今龍體違和,略有抱恙,御醫診治後建議宜多靜養。”

這話一出,溫體仁徹底放下了心。

溫體仁向朱慎錐行禮道:“既然陛下暫不能行國事,臣以為眼下當以安定京師,穩定地方為上,臣請主上暫替陛下監國,統領朝綱,安撫天下。”

“監國?”朱慎錐眉毛一挑,略有意外。

他沒想到溫體仁居然會直接說出讓他監國的話,監國制度早在西周時就有了,一般是指君主外出,或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理事時,由他人代理朝政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而監國者基本是由太子擔任,這種制度相比攝政而言更進一步,原本朱慎錐的打算只是攝政,但溫體仁卻直接提出監國,不由得讓他很是心動。

“監國恐怕不妥吧?”朱慎錐擺手道:“陛下雖暫不能理事,但膝下卻有皇子在,如要監國,也應以皇長子監國才是,宗室監國恐有非議。”

“不然!”溫體仁起身道:“陛下雖有皇子,但幾位皇子均年幼,皇長子如今僅九歲如何能替陛下監國?如把國事交於小兒手中,與國並無益處。再者,宗室監國早有先例,先有周公監國,替天子理事,後有郭太后命威監國,蒙古時,成吉思汗崩,指窩闊臺繼位,但也有拖雷監國三年的故事,主上乃大明宗室,太祖嫡系,又是陛下皇祖,如今大明天下內憂外患,地方動盪,更當以年長宗室為國家分憂,主上監國並無不妥。”

“這……。”朱慎錐想了想搖頭道:“宗室中德高望重者不知凡凡,爵位高者甚者更多,哪怕宗室監國,也當在親王、郡王中挑選,如何能輪得著我這個輔國中尉?”

溫體仁正色道:“如讓親王、郡王監國,先不說能否服眾,能力就先不足。主上之能卻是人盡皆知,為我大明天下,如由主上監國更為妥當,另以宗室內論,主上爵位雖低,但身份卻是貴重,相比福王、潞王等宗室,臣以為主上更為合適。”

“何況依臣所知,早些時候陛下就有意復交城王之爵,並垂詢於內閣。眼下主上可先復爵,再監國。”

“復爵?”朱慎錐啞然失笑,這個溫體仁還真是會鑽空子,繞來繞去居然說到了復爵這件事上去,這倒是他沒想到的。

朱慎錐的確是交城王后裔,而交城王乃晉王之後,交城王的爵位在正德年間就沒了。由於當時的交城王絕嗣,大宗無人,小宗冒封,兄弟爭奪王爵,鬧得不可開交最終被武宗下旨除爵。

交城王爵位被除後,朱慎錐的祖上就以普通宗室身份歸於晉王系宗人,直至如今。現在溫體仁突然說崇禎皇帝早就打算恢復交城王的爵位了,還信誓旦旦講這件事並垂詢過內閣,這分明就是捏著鼻子胡說八道呢。

不過這話說假也假,說真也真,要知道眼下崇禎皇帝就在朱慎錐的手裡,而溫體仁又是內閣首輔,他對外這樣宣言,就算旁人不信也是無用,只要朱慎錐手裡拿出崇禎皇帝的旨意,交由溫體仁代表內閣批覆,那麼這件事就是鐵板釘釘的。

溫體仁不愧是一個聰明人,這麼短的時間不僅想出了讓朱慎錐監國的主意,更直接借崇禎皇帝和內閣之手把交城王的這爵位擺在了朱慎錐的面前。

不得不說溫體仁這個法子很不錯,只要朱慎錐點頭,溫體仁自然會幫朱慎錐去辦,先復交城王爵,然後再以交城王的身份監國,從法理上來講挑不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