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長子不是整天都很悠閒的,他如今已經入朝觀政了,下朝後還得到六部學習,還要到上書房接受太傅的教導,還要到皇帝面前去盡孝心。因此,當他來到坤寧宮的時候,已經是快傳晚膳的時候了。

皇后等得面上木然,幽幽地看著大兒子向自己行禮拜倒,輕聲問:“如今連母后也請不動你了,是麼?”

皇長子嚇了一跳,連忙向她請罪:“母后恕罪!兒臣剛剛從戶部回來,一進宮聽說母后相召,就立刻趕了過來。兒臣自知耽誤了許多時候,還請母后不要生氣。”

皇后自嘲地笑笑:“罷了,你起來吧,又不是你的錯,何必請罪?”她咬了咬牙:“不過是有人自以為有了依仗,就叫底下的奴才們故意不把母后的命令放在眼裡罷了。要請罪,也是唆使他們如此行事的賤人來請,與你何干?”

皇長子有些不安,他聽得出來,皇后這是在影射端嬪。如今宮中事務,可不就是端嬪在管著麼?其實宮人未能及時將訊息傳到他這裡,也是正常的,他輪著去六部,光是今日就去了三部,事先誰也不知他會上哪裡。這六部衙門,又不是坤寧宮的太監能隨意出入的地方,皇后要派人找他,就得經過乾清宮那邊的人傳話。若是乾清宮裡的皇帝不想讓皇后影響皇長子的正事,那話就傳不出宮門。皇后把責任算到端嬪頭上,實在是有些冤的。

歸根到底,皇后還是沒適應過來,如今的皇長子已不是她被軟禁在坤寧宮前的皇長子了,他如今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不再成天圍著皇宮轉,隨她幾時叫,都能往她身邊去。

但皇長子是孝順的孩子,這些話他不會跟皇后說的,只委婉地解釋:“兒臣今日去了宮外,在六部衙門裡巡視,宮裡的人如何能知道?母后別怪他們了。不知母后今日召見兒臣。是不是有什麼吩咐?”

皇后見長子問起。便直接進入了正題:“景仁宮那邊的訊息,你都聽說了吧?”景仁宮正是端嬪的住所,距離乾清宮很近。也許比起坤寧宮都要近,皇后一想起這點,心中妒火就燒起來了。

皇長子聞言一窒,猶豫了一下才說:“是。兒臣早已聽聞。父皇龍顏大悅,皇祖母也說這是皇家喜事。已是賞了許多東西下去。兒臣昨日還向父皇道賀了呢。”

皇后越發怒火中燒:“你向他道的哪門子的賀?!這難道是什麼值得高興的喜事麼?你父皇若是有了別的兒子,還不遲早將你們兄弟拋在腦後?還有,端嬪那狐媚子心裡正想著要怎麼弄死你呢,你還以為她是好人麼?你父皇已經說了。他就是不樂意立你為儲君,就等著其他的賤人為他生下好兒子,才繼承他的萬代江山呢。如今端嬪有了。可不稱了他的意了?他如今不把你立為皇儲,今後也不會立了。你能不能有血性一些,別再繼續討好你那個無情的父皇?!”

皇長子的臉色變得蒼白極了,但眉宇間仍舊十分堅毅:“母后休要再說這樣的話了,若叫父皇聽見,又要怪罪您了。您這又是何苦呢?兒子的地位沒那麼容易被動搖,您何必驚惶至此?”

“我驚惶?”皇后又驚又怒:“我哪裡驚惶了?我現在是為你擔心!你沒聽明白麼?你父皇說了不會立你為儲的,將來無論是誰做了皇帝,你還能活命麼?你難道就真的不怕死?!”

皇長子沉下了臉,他幽幽看向皇后:“那依母后之意,兒臣該如何是好呢?”

皇后一怔,如何是好?她也說不出來。可她清楚地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後宮中不能有別的妃子生下健康的皇子,那隻會讓他們母子四人死無葬身之地。

皇長子見狀,低低地嘆了口氣,把聲音壓得極低:“母后,您現在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做。兒臣知道您在擔心什麼,但您真的想太多了。父皇雖然至今未行立儲大典,但立儲的旨意早已頒佈下去了。君無戲言,兒臣雖未有儲君之名,卻已有儲君之實。平日裡聽政理事,入部辦事,父皇也都一直精心教導。無論父皇是為了什麼原因,至今未行立儲大典,他對兒臣還是十分看重的。兒臣相信,他並無易儲之心。您所說的那些,大約只是他的氣話罷了。”

皇后才不肯相信:“你既然說君無戲言,他說的話,又怎會只是氣話?你就不怕他只是哄著你?等到那個賤人生出兒子,就能將你取而代之!”

皇長子卻道:“只要母后安安穩穩地坐在皇后的位子上,兒臣就永遠是父皇的嫡長子。禮法如此,任端嬪生下的皇子如何了得,如何得聖心,終究還是越不過兒臣去的。”

皇后追問:“那倘若你父皇廢了母后呢?又或是直接用個莫須有的罪名罰了你呢?他是皇帝,只要他一句話,誰還能奈何得了他?他要換誰做儲君,還不是輕而易舉麼?就如同他將母后囚禁在此,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可那也要你給他把柄呀。

皇長子嘆道:“母后,父皇做事,總還要遵照禮法,還要顧慮天下臣民的議論。只要您不行差踏錯,只要兒臣不犯大錯,他就沒辦法廢了您與兒臣。”他把聲音壓到只有母子二人能聽見的聲量:“父皇……還不能隨心所欲呢。所以,請母后穩住吧。您若做了什麼,兒臣才真的危險。”

皇后的表情又木了,呆了半日,才問長子:“大郎真的不要母后做什麼事麼?即使你父皇重視那賤人的兒子多過你?即使你父皇遲遲不正式冊封你為儲君?”

皇長子低下頭去:“母后不必擔心,無論日後父皇會添多少子嗣,那些弟弟們又多麼聰慧討喜,兒臣只需要努力讓自己一直是最出色的那個皇子,就可以了。弟弟們好。兒臣就比他們更好,父皇慧眼,自然知道誰才是最適合做儲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