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父與子【扶蘇篇】(第1/3頁)
章節報錯
我叫扶蘇。
大秦帝國的長公子,始皇帝嬴政的嫡長子。
自出生起,我便被寄予厚望,承載著這個龐大帝國的未來與榮耀。
在咸陽宮高聳的宮牆之內,我度過了無數個日夜,見證著大秦從諸侯割據走向天下一統,父王的雄才大略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始終矗立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畢生敬仰與追隨的目標。
自幼,父王便親自教導我,傳授我治國理政的方略。
他常常帶我出席朝堂議事,讓我聆聽大臣們的諫言,感受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我看著父王在朝堂上的威嚴與決斷,心中滿是敬畏與憧憬。
我渴望有一天,我也能像父王一樣,坐在那高高的龍椅之上,俯瞰天下,為大秦的百姓謀福祉,讓大秦的威名傳遍四海。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皇為我尋找了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做淳于越。
我聽從老師的勸誡學習儒家的思想與內容,可我卻讓父皇失望了。
我無法理解為何老師的思想與父皇思想間的問題,我甚至不太明白為什麼父親讓我拜師淳于越,聽從淳于越的話,但最後當我學成了之後,又開始指責我和老師的思想。
老師的思想很簡單,便是“仁”,我有時候其實也覺著老師的思想並不算太對——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但我同樣不理解父皇的思想以及政策——那些政策已經將百姓們的腰給壓彎了。
我的腳步踏遍咸陽城,甚至走了一遍周圍的郡縣,我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嚴苛的秦律幾乎已經將整個秦國摧毀了一半,所有的黔首們每日都戰戰兢兢的生活著——或者說不算是生活,而是生存,他們只是為了最簡單的問題,即活著而活著。
嚴苛的秦律如同鐐銬一樣,拷在他們的身上,將他們所有人牢牢的捆綁在一艘戰船上。
黔首們已經瀕臨崩潰。
在秦統一之前,他們已經過了數百年的戰爭生活,七國、甚至更早之前的國家對百姓們並不算好,或者說很差。
我曾經思考過,秦之所以能夠統一的原因是什麼呢?
自然有我父皇的雄才大略,但更多的大概是其他的原因吧——一個所有人都沒有思考過的原因,比如黔首們對於戰爭的忍耐已經抵達了極限
他們為什麼要幫助我們秦國一統天下呢?
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秦國能夠儘快結束戰爭的希望,所以最後秦國勝利了,秦國計程車卒將所有的國家全部碾碎。
可是……戰爭結束之後,百姓們過上了他們想要的生活麼?
我覺著沒有。
因為百姓們的生活同樣的困苦,甚至戰爭都沒有停止——大秦依舊在邁動自己的腳步,踏著這個腳步緩慢的往前走。
我不知道父皇準備什麼時候結束大秦內部的戰爭。
但我深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苦難,因此在一些政策上,我與父王產生了分歧。
我多次勸諫父王,希望他能施行仁政,減輕百姓的負擔,避免過度的勞役和嚴苛的刑罰。
然而,我卻忘記了。
我是一位大臣的之前,先是父親的孩子。
慢慢的,父親開始對我失望了,甚至從他身旁的內侍口中得知,我已經被父皇放棄了……因為我的固執與倔強,父皇不再把我當成是繼承人。
最初我是懷疑這個訊息的準確性的,但後來慢慢的我就發現了,這個訊息是真的。
那一天我去尋找父皇的時候,聽到父皇對王翦老將軍說扶蘇不能夠成為帝王。
這話出得我父親的口,入的我的耳朵,我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聽錯的,所以趙高說的是對的,我的父親已經將我從繼承人的名單中去除了。
我開始明白了這件事情。
起初我是很傷心、乃至於悲憤的,我覺著我從未曾做過對不住父親的事情,也從未曾將父親的教誨忘記,可為何呢,為何就出現了這樣子的事情呢?
當悲憤與哀傷慢慢散去之後,留在我腦海中的就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做好分內的事情。
父親既然已經不再將我當成繼承人了,那我就好好的做一個大臣——以身作則,告訴父親,我並沒有貪戀這個位置,並沒有想要霸佔著這個皇位不鬆手。
我開始以臣子自居、而非是以這個龐大帝國的繼承者自居。
可不知道為什麼,父皇好像並不算滿意——他總是覺著我做的不對,甚至開始對我進行斥責,較之往常更加.嚴肅、更加的令人不能接受。
一直到一件事情的爆發。
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