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七天的時間,吐蕃的君主竟然對吐蕃使者侮辱大唐皇帝的事件沒有發表一點看法,而這嚴重的危害到了大唐黔首們對於皇帝的熱愛。

所以在五月七日,大唐皇帝詔令.

征討吐蕃!

破廟毀祠,殺盡吐蕃上層統治者!

唯有鮮血才能夠安撫大唐黔首們內心的傷痕。

貞觀十三年,七月。

祿東贊侮辱大唐皇帝的事件爆發之後的兩個月,遠在吐蕃的松贊干布才得到訊息,說是祿東贊侮辱了大唐皇帝,而大唐皇帝讓他給一個交代。

還沒等他考慮,另外一個訊息接踵而來。

大唐已經發兵兩個月了!

此時已經快要抵達吐蕃了!

布達拉宮

松贊干布一臉茫然的看著大殿中站著的眾多臣子,神色無語的說道:“諸位對此事怎麼看?”

一片沉默。

怎麼看?

這還能怎麼看。

且不說祿東贊有沒有這個膽子侮辱大唐皇帝,就是說這個事情之後七天你們就說我們沒有回應,所以忍不了,要攻伐我們這個事情是不是有點離譜了?

使者你們扣押了,一個都沒有回來。

你們甚至沒有送一封國書過來,而是單純的在朝堂上討論了兩嘴這個事情。

我們怎麼知道出事了啊!!

松贊干布看著沉默的眾人,無奈的說道:“罷了.大唐或許早就有了準備吧?”

“那就.打吧。”

打!

唐書中對此有所記載。

“貞觀十三年,吐蕃遣使至長安,使者妄言曰:以令爾之公主,上嫁我吐蕃上國之君,否則滅國矣。時君為太祖皇帝其位,聞之大怒。”

“群臣激憤,欲興兵。”

“然太祖皇帝仁德,念吐蕃蠻夷之地,使者無禮或可諒之,令吐蕃國主松贊干布其人辯。”

“其日良久,吐蕃國主不言。”

“上長嘆之曰:非我不仁,實其為蠻夷也!”

“是故下詔,以令臨安公、衛國公興兵討不臣。”

這只是節選自唐書中的一小段內容,而關於這一場戰爭的緣由則是足足寫了數千字,其中洋洋灑灑的字跡表明這場戰爭之所以會打起來純粹是因為吐蕃是蠻夷,侮辱大唐皇帝。

而大唐皇帝仁德,本來不想跟他們打的,但是吐蕃太囂張了,所以才“不得已”下令的。

大唐是仁德的,是善良的,是寬容大量的。

而吐蕃則是蠻夷、是邪惡的、是咎由自取的。

至於結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