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南北並立(第1/4頁)
章節報錯
陳湛嘆了口氣說道:“我只是一個老朽罷了,哪裡能夠明白這些事情是否應當去做呢?”
他看向在場的眾多大臣說道:“陛下與諸多朝臣商議就是了。”
說著又閉上了眼睛。
此時的大殿之上唯有兩個人能夠坐下,其中一位是高居皇位的皇帝陛下李世民,另外一位便是陳氏家主了。
當陳氏家主坐在這裡的時候,其實他的態度就已經表明了,甚至都不需要說出來前面的那些話。
這意味著什麼?
一些聰明人的瞬間意識到了這其中的問題與差距。
陳氏家主不需要如此旗幟鮮明的表明態度,那麼是誰需要這樣旗幟鮮明的表明態度呢?
陳氏家主的姿態又是做給誰看的呢?
又是誰.需要陳氏家主做出來這種姿態呢?
站在下方的宇文化及低著頭,一言不發,他雖然沒有什麼政治智慧,但總是覺著朝堂上的許多臣子當真是比自己還不如。
這話其實說的沒錯。
當一個不需要如此表態的人都如此旗幟鮮明的表態了,那不正說明這是給某些人的警告嗎?
他帶著些許憐憫的看了一眼還有些茫然的某些臣子,心中長長的嘆了口氣,繼而又抬起頭看向了那位即將成為大唐皇帝陛下的人。
悄無聲息的,李世民與宇文化及對視了一眼,宇文化及迅速低下頭。
他胳膊撞了撞裴矩,小聲說道:“幸虧當日有你啊。”
如此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的存在,他若是真的與其硬碰硬,那他最後的下場
昌德五年。
史書中所稱為“偽唐”的南唐皇帝下詔,令使者前往洛陽京都,想要讓攻打下來洛陽的李世民臣服——但卻被李世民所斥責。
甚至於陳氏的人此時也站了出來,為李世民站臺,表示著屬於他們的不滿。
天下沒有如同他們之前所想的那樣凝聚在一起,反而再次形成了南北並立的局面。
在漫天的討賊檄文以及李世民的態度中,南唐的一部分臣子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感情你丫的之前都是裝的啊?我他麼的還真的以為你和李世民那小子的關係挺好的,馬上天下就要統一了,還真以為你們是一家子呢。
合著不是啊?
但此時,這艘破破爛爛的南唐大船已經承載了不少人,他們無法在中途從這一艘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徹底破損的船上下來,至少是已經投靠了南唐的這一部分族人無法從這艘破船上下來。
甚至於他們不僅下不來,還要竭盡全力為這艘破船縫縫補補,若非如此,這艘他們無法下來的船隻徹底墜毀了,他們也就只能夠一同墜毀了。
而北唐——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段內,為了和南唐以作區分,而被喚為“北唐”的李世民政權,也正式在昌德五年的末尾建立了。
北唐的開國之君正是南唐開國之君的次子,而“唐”這個國號則是被這兩個人爭先搶用。
也正是因此,所以世人才會以南唐、北唐作為區分二者的稱號工具。
提及“唐”這個國號,後世中倒是有人加以論證,論證到底誰才是正統的大唐——而不只是後世,當世之中也有不少人討論此事。
一部分認為,李淵乃是貨真價實的“唐國公”,他使用“唐”作為國號是無可指摘的,但李世民不同,李世民再怎麼說也是李淵的兒子——如果他承襲了李淵的國公之位,那麼以唐為國號也不是不行。
但現在這不是承襲唐國公名號的不是他麼?
另外一部分人認為,國號的來源都是有講究的,要麼是以封地、要麼是以起兵地,要麼便是以爵位之稱,可無論是“遼”還是“幽”,亦或者是“天策”都不太適合當做國號。
而如此一來,若是溯本追源的話,“唐”這個國號李世民是可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