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以長江為分割,展開了激烈的戰爭。

這場戰爭在戰爭史中同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卻不是什麼如“五大戰爭”之流是以血色為底色的濃墨重彩,而是以詼諧可笑為底色的濃墨重彩。

研究這一場戰爭的後世史學家,大多數都是一些後世歷史學界中有名的“樂子人”,他們研究這一段歷史所參考的歷史典籍有許多——其中有正史、有野史甚至有話本。

就連《華夏戰爭史》這本莊重嚴肅的歷史學著作、華夏戰爭史學界中定鼎級別的學術專著中也有相關的記載,甚至那位作者還十分樂子人的記錄下來了一些當時可供參考的書籍。

《華夏戰爭史》·“兩唐之戰”中,做了如下記載。

“兩唐之戰的具體情形已經不可考據了,畢竟所留下來的關於這場戰爭的史書實在是太多了,有些是野史,有些是正史,甚至有些是流傳下來的話本子。而這場戰爭之幽默詼諧則是令人無法不記錄下來,旁的戰爭令人看到的都是血淚,而這場戰爭令人看到的則是古人先賢們的幽默之處。”

“筆者在記錄、研究這場戰爭的時候,同樣參考了一些書籍,在此特意列出書單,以供其餘學者參考學習。”

“書單如下。”

“《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唐記》、《隋唐春秋》、《兩唐雜談》、《唐初那點事》、《關於李世民為何要殺他老爹的故事》、《兩唐之戰考究——淺談沈法興戰前的一系列行為》、《沈法興傳》、《兩唐英傑·沈法興》、《沈法興舊事》。”

“所列書單中,有些是野史,有些是話本,有些是學術論文,筆者並不保證其準確性。”

而華夏戰爭史·兩唐之戰的這一記載,也讓史學界的無數人都想發笑。

關於這一場戰爭的記載中,提到最多的人物便是“沈法興”此人了,那麼沈法興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呢?

在“淺談沈法興戰前的一系列行為”中記載的最為詳細,也最讓人覺著幽默。

沈法興的具體行為有三件。

第一,大戰之前鼓舞士卒的時候,沈法興提到了許多次十分有鼓舞性質的話語,這些話語大多數都出自一個人之口——李世民。

第二,大戰之前,軍中士卒奏響《唐王破陣樂》,沈法興不僅沒有阻攔,還在喝的伶仃大醉的時候親自出馬,將上衣脫掉,為眾多士卒奏樂。

唐王破陣樂是什麼曲子呢?

這是一首讚美唐王,並且鼓舞士卒的樂曲。

按照道理來講這沒有什麼問題,只是這首曲子所讚美的“唐王”並不是南唐偽帝李淵而是那位貨真價實的唐王——李世民。

這首曲子是李世民親自譜寫,其中詞也是李世民親自填充的,只是在演奏的時候,北唐計程車卒們心中感恩,在激動之下,填充了許多讚美李世民的詞。

而.根據調查和了解,整個南唐軍中知道這一點的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沈法興。

沈法興是知道這首曲子來源和讚美人物的。

但他依舊使用了這首曲子。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沈法興將長江南唐這一側的所有漁民全都趕走了並且允許他們帶著自己的船隻等,而這些無家可歸的漁民只能夠前往長江的另外一側,也就是.北唐所在地。

當偽帝李淵指責他的時候,他所給出的理由也十分簡單,他說害怕那些漁民給偽帝的勢力提供便利,但是濫殺無辜又會影響到李淵的名聲,所以只能將其趕走——至於這些漁民他們為什麼要幫助李世民,他實在是不知道。

這幾乎是將李淵氣的半死,但他卻沒有任何的辦法,畢竟如今兵權全都被沈法興握在手中,而沈法興明顯是表露出來了自己不想幹了的心思。

李淵甚至不敢刺激沈法興,因為害怕沈法興帶著軍隊直接投奔李世民。

於是,這場戰爭便僵持了下來。

承統三年,十月。

長江之策

沈法興神色淡漠的坐在軍帳當中,神色平和而又冷漠。

他並不想打這場必定會輸掉的戰爭——他軍中許多的文書主簿全都是陳氏門生,如今陳氏直接旗幟分明的站在了李世民的旁邊,天知道這些人會不會突然捅自己一刀。

而且,他並不覺著自己能打得過陳臨安。

打也打不過,玩也玩不過,甚至他自己也不是很想打,那隻能拖著了。

“將軍——”

大帳外急匆匆的走進來了一個人,臉上帶著些許驚駭之色:“長江之上有一葉扁舟緩緩而來,其上只有一個人,那人身著斗笠瞧不出模樣,只是喊著要見您,說是來履行故友之間約定的。”

這士卒抬起頭,看著沈法興,有些猶豫:“屬下等不敢輕舉妄動,還請將軍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