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驚的事情爆發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書中將這一事件記錄為“殺儒之禍”。

他簡單幹脆明瞭的點明瞭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麼,並且將其稱之為“禍”。

在這一場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幾位,請注意,這裡說的並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間能夠被稱之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過是三十多位上下,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這怎麼不能夠說是一場災難呢?

事情爆發的原因十分簡單。

因為那一封賜曹丕“十一旒”的詔令,也因為曹丕不讓眾多大漢舊臣去見天子的強硬態度。

許多的儒生開始不斷的在朝堂上彈劾曹丕,曹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人指責他。

不斷的有儒生、大儒從天下各地來到琅琊,來到魏王府邸之前靜坐示威。

他們不說話,只是靜靜的坐在那裡。

一部分的儒生開始在琅琊宣揚起來“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這件事情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但卻不是一件能夠擺明了路子說出來的事情。

眼見著天下的輿論聲越來越大,而甚至長安方面都對此表示了不滿之後,曹丕做出了另外一個令人想象不到的決定。

他決定,將這些靜坐示威的、指責朝政的、彈劾他的這些儒生全都抓起來,並且直接定罪。

決定做出的很順暢。

儒生們如同一個火藥桶一樣瞬間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於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這個事情愈演愈烈。

幾乎到了一個誰都無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後面,參與到這個事情中的人早已經不只是儒生了,還有琅琊城內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勢力,天下人的目光都匯聚在這一座城池中。

無數人都在盯著曹丕。

等待著他做出新的反應。

這個時候的曹丕在做什麼?

他在發愁。

魏王府內

曹丕神色中帶著疲憊,他的身旁則是坐著郭嘉等人,他的眼睛中帶著些許的茫然:“我不過是抓了幾個人而已,他們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荀彧閉著眼睛。

他現在有些後悔了,後悔幾個月之前曹操詢問他到底誰適合當他繼承人的時候,他回答了曹丕的名字。

這個人實在是太擅長偽裝了。

在成為真正的魏王之前,他幾乎沒有表露出任何的“肆意”和“狂放”,但在成為魏王之後,他幾乎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做出了一系列、一連串爆炸的事情,讓整個琅琊、甚至整個天下都亂了起來。

人群中,唯有一個人的神色沒有絲毫變化,反而是低著頭,一句話都不說。

這個人叫做“司馬懿”。

是司馬遷的第不知道第幾代傳人,同樣是司馬氏如今的家主。

他低著的眼睛中閃爍著沉思。

曹丕不像是這麼蠢笨的人,那麼他這樣做,甚至不惜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傻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當將外面的一切“偽裝”都去掉之後,司馬懿很快就想出來了曹丕的目的。

這個目的實在是太過於驚悚,但又好像十分尋常。

司馬懿都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下意識的抬起頭看向了坐在那裡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