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欲殺曹賊,卻被侍從所阻。”

“侍從言:今日殺曹賊者易,可荊州何去何從?萬望公子三思。”

“劉琮怒不可遏,卻聽之,細思之下感慨而言:“我之謀不如父親、兄長遠矣,既父、兄皆投劉皇叔者,皇叔必然為可靠之人。”,左右思慮,乃去信與賢王謀。”

“臘月三十,夜。”

“信未至,然則曹賊夜夜於蔡氏歡,琮無法忍如此大恥,拔劍謀之。”

若是隻單單看這一段記載,甚至可以懷疑這不是正統的史書,而是某一本帶顏色的話本中的東西,但他卻是實實在在的記錄在了漢書之中。

是的。

漢書單獨為曹操開了一個傳記,名字也很簡單明瞭。

《漢書·奸佞傳·曹氏孟德本紀》

是的。

在這一本漢書記載當中,那位司馬氏的族人單獨為曹孟德寫了一個“本紀”,這本應該是一個無上的榮光,畢竟古往今來唯有那位“楚霸王”才在不是皇帝的時候就擁有一個本紀。

曹操在活著的時候並未曾稱帝,而這一篇本紀則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寫下來了的。

由此可見那位司馬氏族人對曹操的恨意。

後世中,曹氏族人會對此事十分羞恥的原因並非是先祖好人婦這一口,而是因為漢書中的記載,將曹操描繪成了一個依靠著蔡氏一介婦人才得到荊州的“姦夫”形象。

這才是曹氏族人無法忍受的原因。

而觀漢紀中的記載則是比較簡單,但卻與漢書中的記載明顯相反,在觀漢紀的記載中,曹操的形象顯得更為“光明正大”。

他的記載如下。

“承泰四年冬,劉荊州病重,邀丞相於荊州會。”

“時長安偽相劉備者密謀荊州已久,不願大漢一統,因此暗中前行。”

“承泰四年冬,劉荊州逝,其病逝之前,妻子荊州盡託於丞相,時丞相慨然曰:天下英雄者,劉荊州當為其一。其為漢室宗親,護佑荊州之地多年,臨終更託付於吾,吾怎能愧對?”

“因此,盡心竭力。”

“時偽相劉備密謀與劉表之子“劉琦”奪荊州。”

“劉琦者,劉荊州長子也。”

“然,其雖為長子,卻不得劉荊州之喜,其母早亡,故心情孤僻。”

“劉荊州亡故,任次子劉琮為荊州州牧,將其託於丞相。劉琦心中妒火而生,謀與劉備者奪荊州故地。”

前面的描寫在盡力給曹操描繪一個“仁德”的形象,而後面則是用了些許“春秋筆法”。

“承泰四年冬,臘月三十,夜。”

“劉琮為人所騙,欲殺丞相。”

“丞相不忍愧對劉表,則掩面而走。”

這是在觀漢紀中關於這一段歷史的所有記載,僅僅是“為人所騙,欲殺丞相”這八個字,將一切道盡。

當曹氏與劉氏爭論不休,到了白熱化,甚至要拼一個你死我活的時候,有人出來當和事佬了。

關中秦氏、以及上黨趙氏、隴中李氏都出來打圓場,大家都是傳承多年的世家,何必如此?既然對歷史有不認可之處,那麼去找一個絕對公正的人不就行了?

於是,祖上闊過的這一群人便前去找官渡陳氏了。

他們寄託於陳氏中能夠找到佐證對方的“史料”才是假的證明,想要為此洗清自己身上的髒汙。

事實證明,陳氏中的確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