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各懷心思(第1/4頁)
章節報錯
世道腐爛不堪,卻總有人願意支撐著這腐爛的世道,為民眾託舉出一條生路。
張角便是這樣的人。
陳朱樓坐在搖搖晃晃的馬車上,神色更加的沉思。
他其實並不是不願意推翻大漢,他只是有些害怕。
陳朱樓的害怕與陳成己、曹操、劉備所認為的害怕都不同。
陳成己認為,陳朱樓遲遲不肯下決斷是因為擔憂陳氏在其中的選擇,而曹操劉備則是認為陳朱樓在害怕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
他們都各自想到了一方面,但卻並未曾想的全面。
陳朱樓掀開簾子望著這大漢江山,江山之上彷彿蒙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霧氣,他的眼神遠遠的,像是毫無焦點一樣。
他擔憂的既有這天下百姓,又有陳氏。
與陳成己認為的不同,陳朱樓擔憂他以自身之名參與到張角與天下之爭會毀了陳氏的“清名”,陳氏歷來不會參與到天下的爭奪當中,哪怕是在當年大漢與秦、楚爭奪的時候,陳氏也未曾參與進去。
即便是當年陳簪纓先祖也是以化名在了秦朝堂中。
若他貿然之間加入張角的太平道中,陳氏日後清名如何?
這不就是捲入了朝堂黨爭?
而天下百姓則更是陳朱樓猶豫的原因之一。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哲學問題當中,到底是短痛還是長痛?
若推翻大漢,那相較於讓百姓繼續沉淪在這腐朽不堪的大漢湖泊中,自然算是短痛。
但這個“短”只是相對而言的。
並且這個短痛的痛實在是太痛了,戰亂一起,百姓恐怕民不聊生,比之現在更加苦楚。
可長痛呢?
讓百姓繼續麻木?
陳朱樓不知道如何選擇,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牽扯到天下萬民,用一句十分恰當的話來說,未來三十年的爭端、天下萬民未來三十年的生活,便在陳朱樓的一念之間。
他怎能不慎重考慮?
馬車搖搖晃晃,載著陳朱樓朝著長安城的方向前去。
而背後那被遠遠拋在這裡的張角揹著手,身上的道袍之上帶著些許的灰塵,他望著天空中的大日,喃喃自語:“即便是再耀眼的大日,也會降下啊。”
“四百年的大漢,已經讓這個王朝變得腐朽不堪。”
“當年恩師所說的一切,竟然都在逐漸實現。”
當年陳成己在遊歷的時候曾經遇到張角,他們同行的一段時間中張角已經將陳成己當做是老師。
“大漢的未來,到底在何處呢?”
張角默默的走在這世道中,他的眼睛中帶著擔憂,若非實在是不行,他其實也不願意揭竿而起。
未央宮中
天子劉辯坐在那裡,老老實實的聽著劉備對他進行慣例的勸告,無外乎是什麼遠離奸臣,遠離宦官,制衡朝堂一類的話語,劉辯只是託著自己的下巴聽著,臉上一副百無聊賴的模樣。
這樣的話語聽多了,自然是會不耐煩的。
在劉辯的眼睛中,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哪些人願意聽自己的,哪些人不願意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