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心行仁事而出惡果,這句話是對王莽政權所進行的變革最精確、最正確的描述。

事實上,在王莽開始變革的時候,天下除了兩個人之外,其餘人都沒有覺著不對。

他們都覺著,王莽是做到了古之聖賢所做到了的一切。

其政策包括將土地收歸國有,稱之為“王田”,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的確是與後世四五十年代的一項政策十分相似,所以後世也有流傳,說王莽是所謂的穿越者。

但事實上,土地公有制並非是後世才出現的制度。

在秦朝商鞅變法之前,土地一直是公有制,因為那個時候的生產力還很低下,所以必須是讓所有人匯聚在一起耕種勞作,這樣才能夠保證土地不被荒廢。

而等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因為鐵質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以及擴大使用,生產力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公有制不再適合這個時代了,因此商鞅改為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這一方面是因為生產力提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地主階級出現,並且想要擴大權力、以此來提高社會地位的要求。

無可置疑。

等到那個時期,土地私有制再次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需求了,因為那個時候人力已經足夠多,所以再次將土地改為公有制。

這是新生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求。

可.在王莽這個時期的時候,真的有這種需求麼?

一組資料其實能夠很快的彰顯出來這個問題。

五千六百萬人。

這個數字很有可能上下浮動,大約可以記成是六千萬人。

依照當時大漢的地盤範圍來看,真的已經到了土地不能夠滿足尋常百姓們的耕種,而必須是要讓土地收歸國有的時候了麼?

並沒有。

歷史中適合“公有制”這個改革的時期其實並不多,秦一統天下後,始皇帝時期算是一個,明末算是一個。

他們兩個適合“公有制”改革的原因還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始皇帝時期適合公有制改革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天下的土地大多數被六國貴族所掌握著,實際上黔首手中並沒有多少,而始皇帝若是將土地收歸國有,那麼便能夠一定程度上掌控民心。

而依照始皇帝的威嚴,秦國內部的貴族們大機率是不敢造反的。

至於六國貴族?

他們本就是敵人。

而後,只要將土地照常發放,頂多是加一個使用期限,再加上金銀賠償,當時秦一統天下後的混亂狀況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最重要的是,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之後,始皇帝、或者說秦王宗室承諾給老秦人的土地便能夠兌現。

穩住基本盤、抓住六國民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書同文、車同軌等大一統措施,秦很快就能夠將天下安頓下來,之後慢慢的收拾那些隱藏著的六國貴族。

而明末適合推行“公有制”的原因則是因為,這些土地大多數在地主階級手裡,土地兼併已經十分嚴重。

更為恐怖的是,這些地主階級實際上是“投降派”。

比如晉商八大家。

比如那些站在朝堂上,看似光明磊落的“眾正盈朝”們。

他們的手中,哪一個沒有兼併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土地?

將話說回來,此時的大漢是絕對不適合推廣公有制的,原因很簡單——地主階級所兼併的土地還沒有達到一個頂點,他們還在螺旋的上升過程中。

歷史的程序便是這樣。

他們所掌握了大部分的權力,且正處於巔峰時期。

他們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王朝依舊是有利的。

大漢的人口還是太少了。

而王莽的其他政策多少也有些“朝前”,或者說是“過於理想化”了。

如今整個大漢最大的地主頭子還是皇帝。

所以,不出意料的,王莽所推行的政策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