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為臣者的本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是的。
在宮中的訊息傳出後,孔雲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太子、天子以及吳王、吳王世子之間的恩怨,也不是如今的大漢是否會再次經受波瀾。
他所想到的問題只有:“能搬倒太子了!”
在孔雲看來,太子砸死了吳王世子,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都是觸犯“禮”的行為,以此為藉口請求天子廢黜東宮,重新立儲君,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理由。
而且,兒子被太子砸死了的吳王會善罷甘休麼?
絕對不會。
所以吳王也會支援他。
陳氏拿什麼跟他鬥?
摩拳擦掌的孔雲贏做足了準備,準備讓陳氏和太子知道儒家的厲害。
而此時,長樂宮中。
在吳王離開之後,劉啟便一直跪伏在地上,他不敢抬起頭,不敢看向自己的父皇。
劉恆坐在高臺上神色陰沉不定,即便在他人的面前無比支援劉啟,但在如今已經沒有外人的時候,他依舊對劉啟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慨。
他知道劉啟到底是用什麼理由殺死的劉賢,也知道劉啟因為什麼憤怒。
而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更加的.憤怒。
是的,憤怒。
在劉恆的眼中,劉啟砸死了劉賢不過是一件小事,即便劉賢是吳王世子又能夠如何?
有韓信、陳得等眾人在,難道大漢還懼怕一個小小的封國麼?
吳王不動則已,動則滅國!
去歲賈誼上書“治安策”後,非常受到劉恆的重視,在治安策中他看到了解決“封國”之事的辦法。
但他卻一直沒有機會。
當年先皇在朝的時候,諸王謀逆,朝廷因此將五國的封地拆散,如今這五國雖然有些恢復了生機,但卻依舊比不上過往。
可除了當年劉邦的諸多子嗣,他的那些兄弟之外,天下可是還有其他的劉氏諸王!
其中勢力最強大的,便是這臨海的“吳王”劉濞。
此次將劉濞召到長安城中,既是為了安撫劉濞,也是為了敲打劉濞,更是劉濞為了安撫“朝廷”和“天子”的舉動。
劉濞為人聰慧、當年追隨高皇帝打天下的時候便明白一件事情——樹大招風,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十分低調發展自己國家的實力,當年諸王謀逆的時候,曾經求援過吳王,但吳王卻斷言拒絕了。
不只是吳王,當時除卻一同謀逆的高祖子嗣之外,其餘被分封的劉氏宗族等王全都拒絕了。
也正是因此,諸王才會想到當時名聲不顯的代王,也就是當今天子。
即便是當年的高皇帝都無法找到藉口,處置劉濞以及諸多宗族封王,更何況是如今的劉恆?
你說無緣無故的直接削藩?
第一,劉恆暫時還要名聲。
第二,若是毫無緣由的謀逆,只怕是在日後的史書上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諸王聯合起來之後,勢力極大。
所以劉恆只能等待機會。
在劉恆看來,劉啟打死了劉賢,若是能逼迫的劉濞公開謀逆,那麼便是劉啟此次事件的“功勞”,可劉濞雖然難以掩飾眼睛中的憤怒,但依然謙卑的請罪:“犬子竟然冒犯天威,罪不可恕,既然太子已然動手誅殺此賊,不知可否讓臣將屍身帶回”。
劉濞不僅沒有絲毫的在意,更是隻要屍首!
他搬出了“此賊可惡,然則為高太上皇血脈,若葬於隨意,怕丟劉氏顏面。”
意思就是:“這傢伙雖然很可惡,但是他是太上皇劉太公的血脈,身上有我劉氏的血,若是隨便丟棄,劉氏沒了臉,你皇帝臉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