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問成敗(第2/3頁)
章節報錯
“陳氏自秦朝時期的“孝公”年代崛起,先祖為陳野,傳為周天子王室後裔,但真正發跡則是在陳氏如今供奉的先祖“陳野”時期。”
“陳氏在華夏傳承了兩千多年,做過許多的事情,人們很難從其中揣測出來陳氏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可我從三件事情中發現了陳氏的“路”和真正的目的,其中,在景帝、梁王之間的奪嫡之爭、王莽篡漢這兩件事情中,我發現了所有事情的真相。”
“在梁王、景帝的奪嫡之爭時候,儒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而選擇了和道家等人聯手,甚至蠱惑皇后竇漪房站在他們的身邊,在奪嫡之爭的後期,甚至景帝都站在了梁王一側,為其吶喊助威。”
“我們可以從先秦的史料中看出,在秦朝時期,根本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奪嫡之爭,就算是有,陳氏也會直接出手碾壓所有人,讓其他人放棄。”
“可在景梁奪嫡之爭的時候,陳氏卻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拿下儒家,甚至在後來的武帝時期被儒家找到機會,在背後給了陳氏一刀。”
“在歷史學的範疇,有學者認為這正是這個時候陳氏實力空虛的表現,但在我看來,根本不是這樣。”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透過太史公所記載的“史記”來看,即便是在陳氏真正表現出虛弱的武帝時期,當時的朝堂上陳氏中人也有兩位位列三公,有三位位列十七卿,有四位擔任郡守。”
“可以說朝堂半數皆是陳氏中人。”
“而在之前的文景時期,陳氏中人的勢力更加龐大。”
“位列三公者有四人,位列十七卿者有三人,擔任郡守、縣令的足足有二十多位。”
“陳氏一脈的”黨羽也足足有數百名擔任一千石以上的官職。”
“這叫做虛弱麼?至少對於儒家來說並不算虛弱。只要陳氏認真,傾盡全力,一定能夠按死儒家,但為何陳氏沒有這樣做?”
“這其中一定有理由。”
“而在後來的王莽篡漢這個事件中,陳氏的表現起初是“不支援、不贊同”的,但當王莽的改革針對到了黔首,使得黔首生活變得艱難的時候,陳氏直接出手一擊致命。”
“在更加後來的華夏大混亂時期,陳氏更是站了出來,以身伐天,將將要逸散的星光徹底匯隆。”
“這三件事情有什麼共同點麼?”
“有。”
“在內戰的時候、或者說在封建王朝內部出現了一些混亂,沒有使得黔首生活過不下去的時候,陳氏就會袖手旁觀,他們並不在意所謂政權的交替,在這一方面陳氏堪稱冷血無情——當然了,在筆者看來這是應當的。”
“畢竟如《關於陳氏的研究》一文中已經詳實的進行了舉例,陳氏與王朝密切相聯絡之後,會有什麼樣子的後果。”
“而在關係到黔首、天下、諸華諸夏的事情中,陳氏做出的選擇則是與在內鬥中的選擇截然不同,甚至過於偉光正了。”
“筆者本來懷疑陳氏利用史家對其的敬佩進行修改歷史的操作,但最後調查完畢之後發現,所有的史書,包括陳氏的敵人,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敵人——儒家的相關記載中,陳氏也依舊是這樣的人。”
“至此,結合陳氏第十七代家主在東漢末年所喊出的口號:“陳氏非一家一姓之陳氏,而乃天下黔首之陳氏!”來看,陳氏在景梁之中的表現更多是因為這是“內鬥”,且沒有太影響到黔首。”
“這就是陳氏的路,也正是陳氏能夠在華夏自秦孝公時期(華夏曆前129年;【注1】)起,一直連綿昌盛,歷經封建兩千年社會一直到如今,共計兩千多年的光陰,依舊能夠屹立不倒的官渡陳氏的立足之本。”
“以天下為重,以黔首為重。”——《陳氏的路到底是什麼?——關於景帝、梁王之爭的研究。》·《華夏曆史研究》秦武
這兩種說法無論是在合理性上還是“真實性”上,都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想法。
當然,也有一些關於陳氏陰謀論的想法,不過那些都是小事。
而真正的答案早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除卻當時的陳氏家主以及陳氏人之外,或許沒有人知道陳氏到底是怎麼想的。
但對於生活在後元四年的冬天,這場戰爭開始的時候、在後元九年,這場戰爭結束時候的人們來說,這不是猜測,而是親身經歷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