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他能,本王為何不能?(第2/4頁)
章節報錯
他在解釋為何要立皇太弟。
與此同時,劉邦還在這封詔書中將所有自己能夠想到的情況盡數列出。
他以開國之君的身份規定了,除非發生了哪些情況,否則絕對不能立皇太弟,只能夠遵從嫡長子繼承製的方向去走。
劉邦所列出的情況十分簡單明瞭,但卻都是十分難以達到的。
若是後世某一位天子的身上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天子自願的,自願將皇帝的身份讓給自己的弟弟,而非是自己的兒子。
其二,天子的情況已經差到某種程度,甚至已經無法自保,朝廷宮中支援天子的勢力也已經無法掌控局面,甚至天子已經瀕死。
若是其一這種情況,也就是劉盈這種情況,那麼劉邦覺著自己沒什麼好說的,畢竟你自己都願意了,他一個已經死了的人怎麼能夠繼續摻和進其中呢?
若是第二種情況,那也更加簡單。
都已經到了那種地步了,天子再不立皇太弟都要死了,哪裡還管得了那麼多?
先保住自己兒孫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劉邦的一生動盪無比,他一直覺著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想要保住後世劉氏子弟的性命。
至於江山?
若是詢問劉邦,劉邦大概是嘲笑一聲。
命都沒了,還要江山幹什麼?
他劉邦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連個國人都不算,只能夠算是一個地痞流氓,後來靠著咸陽學宮才逐漸翻身。
若後世劉氏失去了江山,那麼有他留下的後手來看,劉氏也能夠回到官渡、亦或者回到沛縣,佔據當地的一方土地,成為豪強大族。
這難道不比他最開始的情況強多了?
劉邦覺著,秦武烈帝能夠做到那麼坦蕩的事情,他雖然不至於那麼的大公無私,但是也能學一學吧?
這樣對天下來說才是好事。
德仁五年,冬末。
無數的儒生以及賢才、或者說一些活躍在始皇帝年間的歸隱者們都出現了,他們在長安城中匯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昔日的“商山四皓”。
這四個人算是如今儒家的領袖人物,在朝堂之上也頗有名望。
天下間曾經流傳過這麼一句話。
“天下官吏千百人,兩成商山半數陳。”
意思很簡單,若是說這天下的官吏共有一千人的話,那麼這其中有兩成是商山四皓或者儒家的弟子,有半數都是陳氏的弟子。
唯有剩下的三百人才是真正屬於“其他人”的。
陳氏與儒家交相輝映已經數百年了,儒家和陳氏都喜歡開私塾收弟子,培養出來這麼多的門生故吏也是應有之事。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這個時候應當是黃老之學佔據上風,但在如今的天下中,黃老只佔據兩成、法家子弟佔了半成,剩下的則都是儒家以及陳氏的弟子了。
當然,陳氏所學甚雜,多為包容之學。
驛館
商山四皓與其餘某些別有心思的儒家弟子不同,這四個人是真正的大才、且心懷天下之人。否則他們也不會在這個時候來到長安城了。
屋子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