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彼似懂非懂,卻也不敢點頭也不敢搖頭。

不敢點頭是因為他不會在知識的面前說謊,不敢搖頭是因為他似乎有所悟。

陳居輕微的咳嗽幾聲,在陳彼關心的聲音以及眼神下,他淡淡的說道:“去吧,去拙身樓中,去讀諸子先賢的書籍,去看、去悟,若是還不明白,便出去走一走。”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世人總是認為讀萬卷書是最重要的,可是在我、在陳氏歷代的先祖看來,行萬里路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明白這些事情的那一日,伱就能夠真正的成為陳氏下一代的家主了。”

陳彼懷揣著疑惑微微點頭,他躬身行禮而後離去。

當陳彼離去之後,陳居站在原地,臉上帶著滄桑的神色,歲月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東西。

只是很可惜,在知道了陳氏之人的結局後,他已然無所畏懼。

死亡,並不是陳氏中人的最終歸宿。

背棄了自己的心念才是。

武烈七年,秋。

一場毫無疑問的戰爭爆發了。

這是楚王與漢王之間的戰爭,同樣是決定了天下最終命運的戰鬥之一。

這一場戰場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被列為僅次於“五場天人之戰”下的幾大有名戰役其一,關於這場戰爭,歷代的史書都有描述,當然了——對於這一場戰場,有人讚揚就有人貶低。

讚揚的人將其稱之為“義戰”,而貶低的人則是說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領袖都沒有什麼腦子。

畢竟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在他們的後方還有一個龐然大物靜悄悄的佇立在那裡。

“武烈七年,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戰,死傷遍地而戰不休,漢太尉信布疑兵與楚,而以重利誘項氏族人,則計成,羽兵敗則三而力竭,後率親兵逃,時漢王仁德所在,大軍所至,城池盡皆而降。楚王聲名昏庸無道,世人所棄,唯親兵跟隨,逃亡烏江。後楚王於烏江兵敗自刎,而此戰獲封侯爵者眾。——《秦書·秦武烈皇帝本紀》”

“高祖戰楚王於野,時得天之幸而得神助,楚王無道而天棄之,所到之處,黔首閉戶,此之謂天命所歸耶。——《漢書·漢高祖本紀》”

“上常於上林談,元鼎六年,上宣丞相陳氏於上林,坐而論,忽談往昔高祖戰楚王舊事,言之曰:昔日高祖戰楚王於烏江之畔,楚王兵敗而自刎,此之謂上蒼命數歸漢,高祖自此而成偉業,今日朕閱高祖手記,聞陳氏之功,乃為驚歎。此戰或為陳氏之功,爾以為何?時陳相謙遜言:戰乃高祖之功、次為韓信、蕭何、張良等人之功,何為陳氏之功?是時陳氏未曾有人入高祖之帳。”

“上聞之大悅,然則故自斂之,再問陳相曰:爾以為此戰何功?高祖勝之所為何?”

“陳相曰:高祖知人善用,用淮陰侯韓信、故相國何、及文候良,而楚王昏庸無道,親小人而遠賢臣,此之謂高祖勝之因,亦謂楚王敗之由。此之莫不為高祖所得天之助,為命數所定耶?”

“上大喜,再問之:今朕欲伐楚王於江之畔,君以為朕能演昔日高祖舊事耶?”

“陳相聞之大驚,拜而曰:陛下天人所至,定能如願。”

“於是,上再追封陳氏先祖野,加封國號“漢”,為安國至聖漢王。——《漢書·武帝本紀》”

在浩瀚如煙的歷史中,這一場戰爭的具體描述並沒有人去描述,畢竟楚漢之爭雖然重要,但在廣闊無垠的歷史裡這並不算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史書中留下許多的筆墨還是因為楚漢爭霸的“象徵意義”。

大漢幾百年的間隙之中,無數的皇帝想要用這一場戰爭來佐證大漢的正統。

而在後世被稱之為伐天之戰的戰爭中,那一代的大漢天子更是數次以楚漢爭霸的意義來詢問當時的陳氏家主,詢問他大漢是否為天命所鍾,是否大漢能夠更古長存。

在大漢之後的那一段時間內,雖然因為陳氏的緣故中原天下並未像是原本的歷史中那樣被胡人所侵犯,但卻依舊是動盪無比,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丟失。

長達數百年的動盪中,也沒有人再有這樣子的心思去考證、記載歷史了。

於是,楚漢爭霸的詳細內容便就此丟失。

之後的數個朝代中,人們雖然對這一次的戰爭進行了許多藝術性的改變,以及戲曲編造,但都未曾多次考證史實。

一直到多年後戰亂徹底消失的年代,人們開始再次注重歷史記載的時候這樣子的情形才得以改變,當時與陳氏家族交好的某一位學者多次考證、甚至進入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拙身樓中才終於編撰出了那一本震驚當世的《華夏戰爭史》。

而在這本書中,關於楚漢爭霸的記載是這樣的。

“楚漢爭霸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必要的。”

“但後來,無論是楚王還是漢王都沒有預料到的一點是,當戰爭的腳步逼近的時候,他們誰也沒有辦法去抵抗,只能夠被命運的手推動一步步的走向既定的命運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