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青史昭昭【二更,求訂閱】(第1/3頁)
章節報錯
子楚的聲音幾乎如同杜鵑啼血一樣,他的眼眸哀愁無比。
坐在他對面的陳鱸看著這樣的弟子心中不由得一軟,他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呢?
秦國自當年的孝公開始,至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以及今日的莊襄王,連續五代的秦王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的。
那便是“橫掃六合”。
他們知道自己或許無法看到最後一統的那一日,但他們想要參與到這個“一統”的事業當中,而不是當一個看客。
忍耐算是參與麼?
算的。
可無論是怎麼樣子的忍耐,這幾位秦王都有各自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雄偉大業中,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以及陳野建立的學宮等,並且版圖第一次開始朝著中原蔓延,這是孝公的參與。
惠文王時期,秦國得到了周王室的封王,且瓜分了九鼎,象徵著諸侯吞食邦周氣運,縱橫天下,吞併巴蜀、戎狄等地,這是惠文王的參與。
乃至昭襄王時期,秦國第一次開始橫壓六國,使得六國喘不過氣來,更甚至是在這個時期開啟了“伐國之戰”,吞韓之戰,乃昭襄王之功!這是昭襄王的參與。
及孝文王時期,雖然孝文王的身體不好,但他為了秦國而“忍耐”,後更是攻伐趙國,將趙國吞併到了秦國的版圖中,這是孝文王的參與。
若到了莊襄王時期,反而是讓莊襄王一味的忍耐而不能參與其中,更甚至是沒過幾年什麼都還未曾去做,就崩殂.
那對於莊襄王的確是一件打擊很重的事情了。
“唉。”
陳鱸微微嘆了口氣,繼而看著莊襄王開口道:“王上的意思,臣明白了。”
“若想要攻伐的話,當選擇魏國。”
此時的陳鱸不再猶豫,他只是看著面前的堪輿圖,神色嚴肅而又莊重,不管是發自內心對於弟子的無奈和心疼,還是站在秦國右相的角度,他都需要做出一個正確而又完美的選擇。
魏國是最好的選擇。
“楚國方才與秦國簽訂了盟約,雖然此等盟約隨時可以撕毀,但臣並不建議這麼做。”
他眯著眼睛說道:“楚國的版圖太遼闊了,且他們與中原諸國不同。”
陳鱸形容楚國的時候沒有用“他”,而是用了複數的“他們”。
這是因為楚國其實就是一個小邦週一樣,楚國國內有許多的“貴族”,他們如同諸侯一般,是獨立存在的。
秦國想要像對付中原諸國一樣對付楚國,那是行不通的。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為何秦國針對楚國的戰爭會那麼的艱難?為何一代名將李信會被打擊的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名聲了?
就是因為楚國的這個特性。
所以秦國若想要大業而成,一定是要將楚國的覆滅放在最後一個國家,否則秦國一定會被楚國拖到元氣大傷。
或許不至於元氣大傷,可陳鱸並不想要讓統一之戰出現任何的意外。
這是秦國的功績,也當是陳氏的功績。
子楚看著分析的陳鱸,又看著面前的堪輿圖,心中的恐慌逐漸的褪去,他的老師支援他,這便是最好的安撫了。
兩人討論了許久,最後終究是得出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