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謀人【二合一,求訂閱】(第3/3頁)
章節報錯
回到封地的廉頗並沒有因為趙王的行為生氣,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趙王在有事情的時候求自己,但沒有事情的時候,或者有能夠替代他的人的時候將他拋棄。
家中的廉頗晃悠著手中的酒爵,臉上帶著疲憊和無奈之色。
他為了的也不是趙王,而是趙國,而是那已經故去了的“恩主”趙惠文王。
當年若不是趙惠文王力排眾議,要為他封君,他或許如今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士兵罷了。
或許展露了一些頭角,但那又能夠如何呢?
趙國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了。
廉頗將手中的酒一飲而盡,伴隨著無盡的哀愁,這位戰場上有著赫赫雄威,甚至有著“劊子手”之稱的將軍,終於露出了應當有的疲態。
他的年紀已經不算小了。
或許身體依舊健康,但精神和心裡上的“負重”卻一點點的增多。
昭襄王四十八年,魏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依舊在繼續著。
而趙王再一次對某位將軍不滿了,因為他看不到戰爭獲得勝利的希望,於是趙王再次聽信了寵臣的話語,啟用了已經故去的“馬服君”的兒子,那位有著大才聲名的“趙括”為將。
公子府中。
公子子楚長長的嘆了口氣,將心中的那一口濁氣全部都吐了出來,他看著面前的棋局,微笑著自言自語道:“終於是走到了這一步了。”
當年的平都之戰並沒有讓三晉“元氣大傷”,頂多是受了一些“小傷”而已。
嬴子楚心中的目標早就不是和公子傒鬥氣,爭奪所謂的下一任太子的位置了,他要做的事情很簡單,開始將眼光放長遠,將格局放大,而去圖謀天下!
他不僅要謀人,還要謀國!
昭襄王四十八年,趙括為將。
這是一場災難。
至少對於趙國來說,這是一場災難,因為趙括雖然口頭上談論軍事十分厲害,但是他並沒有什麼實操能力。
也正是因此,在昭襄王四十八年的這個秋天,天下人都看到了一出好戲。
一出由魏王、趙王、趙括、李牧、信陵君魏無忌所主演的好戲。
昭襄王四十八年八月,趙括跳進了信陵君的陷阱當中,所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死傷慘重,據後來統計至少死了一多半,他的編制只剩下了七八萬人。
而這七八萬人還如同喪家之犬一樣在趙括的帶領下逃亡。
昭襄王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不知為了什麼緣由,趙括與趙國士卒發生了矛盾,在二十七日的夜晚趙國士卒發生了譁變,他們殺死了這位或許害死了他們“家人”的主將。
而次月,趙王聽說這個事情的時候,連忙派遣之前為將的“李牧”為將,但李牧並沒有能夠改變這個格局。
魏國軍隊在魏無忌的帶領下步步緊逼,此時的趙王對李牧已經失望透頂。
他卻並不知道,能夠在短時間整頓好一支已經軍心渙散的“隊伍”有多麼難,而李牧又做的多好,他只是看到了李牧節節敗退。
昭襄王四十八年九月三日,趙王再次下詔請求信平君出山,替代李牧為將。
昭襄王四十八年十一月,在廉頗的帶領下,這支部隊再次與魏國的軍隊陷入了白熱化的爭端.
就在這個時候,趙王身邊的寵臣提議向秦國求援。
而秦公子子楚卻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幫忙可以,但是不能白幫忙,用“李牧”來換,理由很簡單,因為缺少抵禦匈奴有經驗的將領。
這是一個很扯淡的理由。
但是趙王信了。
於是,昭襄王四十八年冬臘月,秦國插手了這一次的戰爭。
而後來六國的君王們都在後悔。
尤其是趙王,悔的腸子都青了,他不該讓秦國插手的。
覆水難收。
PS:今天是休息半天的日子哦~之前有跟寶寶們說過的,每週休息半天,養精蓄銳。所以今天只有一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