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像是一個輪迴【一更,求訂閱】(第1/3頁)
章節報錯
廉頗的回答讓藺相如沒有辦法反駁,他只能默默地接受了廉頗所做的決定。
於是,公元前269年,以秦國紀年的昭襄王三十六年,趙國發動了一場名為“護國”的戰爭。
這一場戰爭的名字在後世中有很多爭執,後世一部分史學家認為當時的趙國並沒有受到威脅,怎麼可以說這一場“侵略戰爭”是護國戰爭呢?
但也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當時的信平君廉頗在國內看不到希望,所以想要藉助外力而獲得糧食,讓趙國的國人活下去。
然而,趙國的國人活了下來,就意味著韓的國人要犧牲很多。
昭襄王三十六年的秋天和冬天和以往的、以後的季節都不一樣,他不是黃色的、也不是銀裝素裹的,他是血色的——對於韓的國人來說。
歷史中關於這一年的記載很簡單,有個兩不同的版本。
以秦國紀年為主導的、商傳所編著的秦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昭襄王三十六年,信平君請戰伐韓,是時克無不勝,然則信平君不仁,遇城屠城,見人斬人,所降無辜黔首者數十萬,盡斬。時人稱之“劊子手”,天下賢才斥之不仁。”
而不以某個國家為主導的新秦書中則是如此記載:“戰國二六九年,信平君伐韓,屠城,所到之地,血流成河。”
但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標註了“屠城”這個事情,且不是一座城池,而是“遇城屠城”,即便是投降了的,也殺。
這一場戰爭持續了一個秋天,一個冬天,韓人們幾乎被迫反擊了半年的光陰,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堅定的話,或許就要死在這一場屠殺中了。
在這一年的冬天,信平君廉頗即將打到韓都城的時候,韓王向秦王發出了求救書,希望秦王能夠看在韓敬獻九鼎之一的份上,救一救即將覆滅的韓國。
這一次,嬴稷沒有拒絕。
昭襄王三十七年冬,秦國武安君白起率兵前往韓,幫助韓抵禦趙國的進攻。
趙國本身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覆滅韓,而是為了獲得糧食,所以在秦國派兵的時候,他就撤退了,並且與秦國求和,將所攻佔的所有城池都還給了韓。
韓王為了表示對秦王嬴稷的感激,所以將挨著秦國的幾座城池送予了秦國為禮。
秦國本來停滯了的版圖,再次開始了擴張。
這一次,是被動的。
而在趙都城邯鄲。
陳安像是一個退休了的、沒事情做的老頭子一樣,學著自己二哥的樣子,在村子裡開闢出來了一大片土地,每日就是種種地,看看書,不問世事。
趙王已經派遣了好幾次的使者前來,請求陳安出仕,但陳安都以自己是莊子的學生,學的便是莊子的“逍遙”之意,不願意當官為理由給拒絕了。
並且還十分委婉的說道,自己已經七十三歲了,不知道哪一年就會逝去,若是此時答應趙王的邀請為所謂的“右相”,害怕剛上任就.
若是那樣的話,對趙國不好。
趙王聽了陳安的述說之後,也是心裡打鼓,他最開始沒有想到這裡,如今想到了倒也是覺著好像說的有道理.
於是,趙王不再騷擾陳安了。
陳鱸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走進了這院子裡,看著自己父親躺在椅子上的樣子有些無奈。
“父親,您整日這般懶散,倒也不怕百年之後大父指責您。”
陳安瞥了一眼沒安好心的陳鱸,冷笑一聲:“我爹?”
“我爹還能不能看見我還是另外一回事呢,更何況就算看見了又能夠怎麼樣?”
他一副“我都死了你還能拿我怎麼樣的表情”橫了陳鱸一眼:“說罷,你小子來這幹什麼,你平日裡若是無事絕對不來找我,如今來找我一定是有事。”
“我勉強聽一聽伱想幹什麼吧。”
陳鱸嘿嘿一笑,湊上前去給陳安捏著肩膀:“父親,咸陽那邊來信,說是昭哥想請您教導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