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他的人,便是這些人“代師”教導。

所以孔子傳言的三千弟子中,真正被孔子教導的人大多數都出現在了《論語》中,其餘的只能算是他事實上的徒子徒孫罷了。

而陳慎所開創的私學,與孔丘又有一些不同。

他固定在每天講學“兩個時辰”,這個講學具都是“開壇”一般的公開講授,下午則是會抽出一個時辰來為他的“弟子”解惑,而他的“解惑”也出乎了人們的預料。

陳慎的解惑是令弟子將大多數人的困惑不解整理出來,而後針對這個“困惑”解惑,以此引導。

這依舊是針對大部分弟子的“開壇”。

至於一對一的弟子,陳慎雖然比之孔丘年輕力壯一些,但也依舊有些顧及不暇。

所以也只是挑選出來一部分,跟隨在他的身邊。

說是弟子,更像是“侍者”。

當然了,這個時代中的老師與弟子的關係,很多時候也的的確確像是“被侍奉者”和“侍者”,學子們為了求學,是願意把自己當成是侍奉人的人的。

這是因為這個時代知識寶貴,不能輕易得到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而陳慎在教導這些人的時候十分坦誠的告訴他們,自己也僅僅只是學習到了自己父親陳野的些許智慧罷了。

他在為自己的父親揚名。

而當陳慎所教導的弟子被允許離開他的身邊,前往各國任職的時候,人們才恍然之間發現,這些弟子中所誕生的賢才竟然如此之多。

十個裡面,竟然有七八個都是賢才之人,可以直接任命為官,治理一方。

這個事情不僅僅是秦王嬴稷發現了,天下其餘六國的國君也都發現了,因為陳慎並沒有限制不招收其餘國家的弟子,這些人在學成後,雖然心中抱有一絲愧疚,但更大的“大義”讓他們只能忽略這一絲的愧疚。

那個大義叫做“家國”。

秦王並沒有因為陳慎的做法而生氣,只是更加開心的感慨陳慎的賢德。

至於是否真心,這倒是讓人有些不清楚了。

而經過塗水之戰後,五國的合盟也是變得十分鬆散,他們好似是不想要繼續合盟伐秦了。

燕國名將樂毅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在戰前的“重病”絕非是偶然,一定是有人陷害他,這個陷害他的人一定是得到了某位王的允許。

這個說法得到了燕昭王的認可。

昭襄王十五年的夏天,在暴雨聲中,秦王嬴稷收到了這一年的第一個好訊息。

燕王公開表明退出五國合盟,不再插手中原的事情了。

在這個訊息之後,齊國似乎也認識到了自己如今的國力和之前大不一樣了,所以也宣佈退出了五國合盟,他們在專心的發展自己的勢力。

畢竟,在此任齊王之前,齊國一直處於一流的強大地位。

雖然比起來秦國差了一些,但不應該與燕國、趙國都拉開了距離才對.

五國合盟,徹底的破裂了。

楚國,都城。

楚頃襄王臉上帶著得意之色,他看著身旁的黃歇笑著說道:“春申君啊,你瞧,我父親以及我當初的做法是不是十分的正確?”

他的臉上帶著嘲諷:“除非有滅頂之災,亦或者秦國真正的開啟吞併六國的程序,否則所謂的“合盟”便是一戳便破的東西,是不可能鞏固的。”

“塗水之戰失利後,雖然五國並沒有損失城池,可卻被迫為了求和而給秦國送去了大量的錢財金銀。”

“五國在這一場戰爭中即便沒有損失太多計程車兵,但一直輸給秦國給他們士卒帶來的恐懼卻是比死亡更加可怕,日後他們計程車卒真的還有膽子敢反抗秦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