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蘇澤的辦法就是窩在史館。

申沈羅三人都以為蘇澤是不想連累他們,所以躺著擺爛,三人輪番來勸說蘇澤振作,但是蘇澤卻都反過來安慰他們,趕著他們回去幹活。

七月二十日,就是皇太子的冊立大典,現在已經快要到六月底了,禮部忙得都要著火了,三人見勸不動蘇澤,也只能忙著自己的事情去了。

六月剩下的日子,蘇澤就在史館中讀書練字,和忙碌的同僚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於蘇澤這種擺爛的樣子,身為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的趙貞吉自然聽說了,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並不派人催促蘇澤。

這些日子,朝堂的重點工作都放在冊立東宮上。

而朝堂上的格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李春芳接替徐階入閣,這位新任閣老保持了自己一貫的風格,對於內閣的重要事件從不表態,票擬的工作都交給了手下的三名內閣輔臣。

高拱雖然名義上是次輔,但兼任吏部,原本被徐階安排掣肘的兩個吏部侍郎,陸樹聲辭官養病,趙貞吉升任內閣兼理禮部,吏部逐漸成了高拱的一言堂。

高拱忙著整理吏部,倒是沒有將精力放在內閣裡。

這些日子,起衝突最多的,是負責戶部事務的張居正,和負責禮部事務的趙貞吉。

自趙貞吉入閣以來,和張居正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兩人票擬也是針尖對麥芒,事事都要別苗頭。

原因也很簡單,東宮冊立大典,作為國家的重要典禮,是需要花錢大大操辦的。

操辦典禮的支出,操辦典禮後的賞賜,四方朝貢使者的回賞,這些東西都要花錢。

手裡握著錢袋子的張居正,對大撒幣的趙貞吉,自然沒有什麼好臉色。

趙貞吉雖然晚於張居正入閣,但是他官場資歷比張居正深,同樣也是閣臣,自然也不懼怕張居正。

結果就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身為張居正好弟子的申時行,也被趙貞吉安排了一大堆的任務,整日忙的喘不過氣來,恨不得住在禮部。

反觀蘇澤,每日就準時下班,回去就檢視自己種植的棉花。

不得不說,紫色道具就是厲害。

正常來說,棉花的種植收穫週期在半年左右。

但是從中旬末栽下種子,到月底也就是十天左右,棉花已經長出了相當高的枝條,蘇澤估計差不多再過五天就能開出棉花來。

按照這個計算,半年生的作物半個月成熟,一年生的作物一個月成熟,【家庭裝種植毯】可以將種植週期縮短到十二分之一,當真是恐怖的育種神器!

只可惜黃管事給的棉種,並不是後世的美洲棉,而是從印度傳到西域,再傳入中國的印度棉。

印度棉的棉纖維比較短,棉花也不大,遠不如後世廣泛種植的美洲棉。

當然,最好的棉花還是海島棉,也就是後世說的長絨棉,現在應該還沒有被發現。

能不能搞一點美洲棉的種子?也不知道京師能不能找到西班牙或者葡萄牙傳教士。

這些日子,蘇澤也在思考,要不要再種植一些藥材靈芝之類的,搞個祥瑞獻給皇帝?

又或者找人尋找橡膠甘蔗金雞納樹之類的經濟作物,或者紅薯土豆之類的高產作物育種。

只可惜自己在京師,不是東南沿海地區,這些東西東西還是難尋的。

不過蘇澤已經讓黃管事讓人在蘇州府尋找這些作物的種子了。

等到六月底的時候,明天就是系統重新整理的日子,蘇澤已經起草好了奏疏,就等著明日系統重新整理後就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