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餅 “心有餘而力不足”……

消化科馳援德縣的三天, 孟鴻才留一半學生在城東藥鋪繼續義診處理外傷,自己帶另一半學生到城西傷寒病區幫忙。

是的,孟鴻才確實很專注刀針, 但內科也能看,尤其是傷寒病人們經過抗生素、補液等治療, 病情已經平穩, 只剩下退熱退紅疹和胃腸調理這些問題。

孟鴻才在太醫院倍受冷落,但在滑州城的醫師們來看, 仍然是不得了的太醫, 倍受尊敬。

與此同時, 正是春末夏初時節, 先大雨再暴曬,反複降溫又升溫, 全城孩童生病的不少, 但全城醫師都在傷寒病區忙活, 根本找不到醫師。

李知州把情況轉告邵院長,在消化科奔赴德縣的同一天, 兒科醫護們在城內的歐陽學院門前的廣場上開闢了兒科門診義診。

一大早, 兒科醫生就從春季高發的結膜炎紅眼病)、扁體桃發炎、支氣管炎、腹瀉等常見病開始,很快就發現了伴隨貧窮而生的疾病。

衣著單薄的孩童和母親, 以及陪伴的大人,手上的凍瘡還沒痊癒,又因為泡水發生潰爛。

營養不良的孩子一個接一個, 瘦得皮包骨的也不少。

可這些都不是醫護們能解決的問題,只能把心疼和詫異拋在腦後,解決眼前的各種疾病。

飛來醫館的眼藥水、退熱藥、口服藥等等,都顛覆了滑州百姓對藥的概念。帶藥回去, 不論是病童家長還是醫護,誰都不放心。

所以,兒科護士就按醫囑,結膜炎的滴好眼藥水,扁桃體發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的肌肉注射或者口服抗生素,每個小病人都吃完藥再回去。

晚上,各科醫護們聚在一起,聊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最後就聊到了滑州城平民百姓的貧困,但又愛莫能助。

大家都知道滑州城的情況,社會制度與習俗不同,即使是邵院長也不能要求李知州給百姓分發米麵糧油。

大家也清楚,李知州為了救治傷寒病患,連官糧都拿出來煮粥湯。

醫護們有大廚隨行,吃喝完全不受影響。

這種前提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力感,籠罩在每個醫護心頭。

直到消化科醫護們從德縣回來,還帶回了各種食材。

於是,第二天晚上,回驛館休息的醫護們和邵院長坐在一起,一致同意用這批食材與粗糧、幹果等搭配,做成營養相對全面的吃食。

這些吃食專門給城南悲田坊急需營養的産婦,和每天到歐陽書院看病的孩子們。

再結合現在越來越高的氣溫,這些吃食要方便攜帶、分發和儲藏,並且不容易壞。

但是吧,醫護們會吃不會做也沒空做,邵院長打電話搖來了食堂大廚。

食堂大廚聽完,又帶上了長信宮的廚子們。

在滑州驛大堂裡,用矮幾拼成大桌,一起討論。

晚上巡視全城的李知州,經過滑州驛看到燭架以外,還亮著飛來醫館的燈,就進來一探究竟,剛好與魏璋撞個正著。

魏璋示意李知州安靜,小聲翻譯給他聽。

食堂大廚和禦廚們討論:“反正蛋很多,把蛋打進面裡,做成飲餅……”

“還可以把幹果剁碎或磨成粉,也加進面裡。”

“再加些香油……”

“肉可以做成肉鬆。”

正在這時,譚主任忽然出聲:“哎,我忽然想到了五仁月餅,糖油混合物,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

大廚一拍大腿:“對,我們可以按照五仁月餅的思路來做,內餡放肉幹什麼的,不,有什麼放什麼。”

一群務實的行動派,討論起來就是這麼大膽,有結論以後各種延伸,討論結束後也不睡覺了,趕去試做。

邵院長阻止:“想要幫忙別人,先照顧好自己,你們都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再說。”

“大廚們每天從早忙到晚,供應這麼多人的飯菜,不要通宵琢磨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