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之魯軍退去,衛、蔡、陳即時舉兵入鄭,因之擔憂魯軍復襲後方,是以行軍速度遲緩,日均不過三十里。

探獲軍報,為免新鄭有失,大夫祭足隨即致書鄭公,勸其棄紀回援。

而此時,鄭公姬寐生亦已探得魯軍背信退兵,隨行將領無不對其聒噪辱罵,因之心繫新鄭安危,營中眾將盡皆上諫鄭公即刻回援。

然鄭公姬寐生心中卻是並無回援之意,肅顏思之一刻,隨即覆信大夫祭足,令其嚴守新鄭不容有失,而後喚過世子姬忽,著其赴齊借兵,最後令道三軍,著諸將全力攻城,務必三日之內攻下紀城,並謂之言道:“我奉義兵以討不臣,諸侯側目而視,觀之公道尚存人心否,今逆臣尚未平定,何能言之退兵耶?”

眾將受其激勵,士氣越發高漲奮勇敢戰,遂各引本部人馬向之紀城,發動不間歇攻襲。

紀候姜無啟接獲魯公姬允回信,本以為新鄭受迫,鄭軍不日即退,紀城之圍可解矣!

然鄭軍竟絲毫無退兵之像,反而攻城愈急,令其始料不及也!

幸得姜昌拼死相抗,以百步飛箭掃射,使之鄭軍難及城頭一步。

然紀軍兵員士氣皆不如鄭軍,首日戰罷,紀城四門告急,城牆多處損毀坍塌。

戰至次日晚間,只見城中火光沖天,城外火把齊明,紀軍減員較甚,姜昌只得集聚成中百姓上稱禦敵,失卻地利之勢,鄭軍死傷亦逾萬人,兩軍於火海之中廝殺不止,城前你來我往做拉鋸之爭。

戰至第三日,兩軍皆已人困馬乏,眼見得紀城即要攻破,卻仍舊未能踏進城內一步,每當鄭軍登上城頭,抑或攻破城門,即遭姜昌領眾來援。

而姜昌則領得本部飛羽箭隊,此處救罷奔於彼處,於城中疲於奔波。

於此僵持止於後,但見北向一飈人馬殺到,烏泱一片不知兵力幾許,兩軍皆是翹首期盼,紀軍祈盼是魯室大軍馳援,鄭軍則期望是姬忽借兵歸來。

待之行近,來軍椽旗漸入眼簾,只見上用大篆書之“齊”字,城下鄭軍見之士氣大振喊殺聲復起,城上紀軍則是垂頭喪氣哀嚎聲一片。

自與鄭軍交戰,姜昌始終肅目峻顏,此時卻是朝天朗朗大笑,繼而收聲止笑,謂之眾將士言日:“不畏死者,隨我出城迎戰!”

說罷,姜昌按劍環弓走下城去。

而紀軍戰之數日未曾閤眼,此時已是精疲力盡,見之敗局已定,已無爭鬥之心,大部軍民遂棄戈倒地,或哭或眠不一而定,加之對姜昌害死飛衛一事耿耿於懷,隨其出城決死者寥寥無幾。

來至城下,姜昌翻身上馬,生死置之度外,催馬奔出城外,直向鄭軍殺去,隨行者僅得飛羽箭隊親信不過百餘人,緊隨其後衝出城來。

右將軍祝聃領軍攻城之際,見之紀城斜刺裡殺出一彪人馬,直奔鄭公姬寐生中軍而去,憂心君上性命有失,遂領得百十來人回援救駕。

至鄭公姬寐生中軍陣前百步,右將軍祝聃方才趕上姜昌飛羽箭隊,隨即領軍將其截住廝殺。

而姜昌無意與之糾纏,更不與祝聃理會,將之馬前鄭軍射翻,提韁拍馬即向鄭公姬寐生疾馳而去。

見此,右將軍祝聃料定姜昌意在鄭公,與之交戰數日,知其箭法精湛,百步之內取敵性命有如探囊取物,心下不敢大意,亦催馬疾馳與其相隔數丈並行。待至行至鄭公姬寐生身前五十步,此時早有將士行前護衛,右將軍祝聃亦已張弓搭箭,瞄準其座騎連放三箭。

三箭飛來,直中姜昌座騎要害,聞其所乘戰馬一聲嘶鳴,前蹄力怯跪地隨之往前翻滾數週斃命。

而姜昌稱勢腳蹬馬背騰身上躍,使出一招鷂子翻身,於半空之抬手挽弓放出一支千鈞箭。

恰在此時,右將祝聃亦瞄準其胸膛射出一箭,姜昌身處半空之中無處借力避之不及,而姜昌似乎亦無躲閃之念,輕笑攤臂閉目就死。

但見飛箭穿透姜昌胸膛,其身軀如斷線紙鳶墜落地面,血染故土其心所願也!再觀之姜昌所射千鈞箭,筆直飛向鄭公姬寐生眉心,放之平常鄭公姬寐生必死無疑。

千鈞一髮之際,鄭公姬寐生所乘戰馬突然受驚,驟抬前蹄揚身而起,為其擋下致命飛箭。

鄭公姬寐生亦被掀落馬下,事發突然加之年老體弱,受之著許擦傷,眾將慌忙上前救起。

鄭公姬寐生立身忘之一眼前方姜昌屍首,隨之推開身旁所圍眾將,踉蹌前行來至陣前空曠之地,是意要讓全軍觀之知其無虞,隨即緩緩抽長劍鋒指紀城,聲若洪鐘發言敕令三軍,日:“拔城!”

鄭軍將士見之,士氣陡然高漲,眾皆心無旁騖奮勇向前,而紀軍見之前無主將領戰,後無援兵以繼,早已全無鬥志,僅為鄭軍發起一輪衝鋒,紀城即告潰敗陷落。

鄭公姬寐生領眾開進城內,紀侯姜無啟自知敗局已定無力迴天,遂領百官於殿前階下跪地投城。

紀城一戰,鄭紀兩軍斡旋激戰半月之久,終以鄭軍大勝落下帷幕。經此一役,鄭室威名遠揚聲震諸侯,其爭霸之戰由此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