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2/8頁)
章節報錯
見狀,鄭公姬寐生撫卹一翻,邀其同行。
君臣二人信步花園,暢談天下!
次日,信使快馬馳往四方諸侯傳命。
三日過後,諸侯回表紛至,除少數親宋諸侯、如衛、蔡、許、勳者,未奉王命外,餘皆紛紛響應起兵。
鄭公姬寐生獲訊大喜,隨即頒命,拜穎考叔為將,令其領軍三萬,擇日開赴宋境,並派出哨探,前往打探各諸侯起兵訊息。
事隔七日,哨探回報,四方諸侯盡皆按兵不動,伐宋大略陷入兩難之境。
鄭公姬寐生聞此亦是頭疼不已。
正值此時,侍臣傳上上卿祭子奏表。
鄭公姬寐生一把接過,展卷閱之,書日:
“愚臣近日偶感風寒,止能臥榻,由是未能親謀君面,臣之罪也,謹以叩首謝罪,祈請君上赦臣之過!時聞勤王檄文發出,諸侯按兵不發,屬臣預料之中,不足為怪。蠻楚雄據鄭南,歷來不屑與我中原諸侯為伍,未奉王命出兵,當屬情理之中;北地亂晉,自文候薨沒,便內患不止,自顧尚且無暇,何有閒情顧他邦之事?西鄰成周,孱弱不堪,自保尚難,且春災未消,亦難舉兵。諸如秦、燕、吳、越者,遠離中原,自難發兵助我。友者如齊、魯,坐山觀虎鬥之徒,又怎可輕易發兵助我,餘皆小邦,不堪與論。由此觀之,君上所發檄文似無實效。然,依臣觀之實則不然:其一,得知伐宋一事,諸侯雖未發兵助我,然亦未舉兵反我,如此,我伐宋之時可無後顧之憂;其二,奉王命討伐叛逆,可正出師之名,盡得民心,如此,勿需諸侯相助,君上亦可輕勝宋兵。臣意不若趁此良機,突襲宋室邊境開封、蘭考。若下此二城,既可漲軍中銳氣,為我大舉伐宋奠定基石,亦可藉此查探諸侯動向,其時再觀時局伺機而動。愚臣不材,諫以數言,以君上裁決,叩首敬拜!”
鄭公姬寐生一氣閱完,對其大加讚賞,言日:“祭子大略,孤不及也!”
說罷,轉身喚過貼身侍臣,令其傳命新鄭大營,著穎考叔即日起兵,密行奔襲宋地開封、蘭考,封其為大將軍,原繁、洩駕副之隨行。
黃昏時段,穎考叔接或君命,不及造飯,急鳴號角,整軍出征。
行將入夜,穎考叔大軍三萬浩浩蕩蕩開出新鄭,急速奔赴宋地開封。
此時鄭公姬寐生亦於城樓觀望,此戰乃制霸中原之首戰,關乎伐宋大業成敗。
若勝,則可挫敵銳氣,漲我軍威,繼而破蘭考,盡得兩城糧草,由此鄭軍便可長驅直入,南下直逼宋都商丘。
若敗,則軍心盡失,諸侯反水,且糧草供續不濟,宋軍必會尾隨追擊,大舉發兵西進伐鄭,諸侯亦會趁火打劫助宋伐鄭,由是新鄭危矣!
鄭公姬寐生心中思緒萬千,立於如血夕陽下,獨倚城樓,遠望出征大軍,寄與期望許以願景,直待至最後一員兵甲離城,方才緩緩下樓。
然勝負關鍵乃在為將者,臨時受命,倉促起兵,穎考叔肩上重擔可想而知。
行軍路上,穎考叔亦未停止思考如何攻取開封。
此戰重在速戰速決,可開封城堅池深,速取談何容易。
然有一點宋兵難料,便是鄭軍密行奔襲之舉,利用得當,速下開封亦非不可。
穎考叔苦思無果,便引原繁、洩駕二將,駐馬山頭,查視行軍情形。
忽見山下一步卒,因其年事已高,加之長途急行,不堪重負,以至腳下有失,將前方士甲撞倒於泥濘之中。
倒地士卒起身便上前去訓斥老卒。
老卒知有錯在先,連聲致歉。
然倒地士卒仍是不依不饒,斥令老卒為其揹負行囊。
老卒無奈接過行囊,欲加於自身,為其揹負。
老卒身後士卒見狀,份份上前斥責倒地士卒無禮,由是爭吵開來。
見到此處,副將原繁、洩駕早已是按捺不住,欲拿住惹事士卒問罪。
二騎快馬飛下山頭,令人縛下倒地士卒,斥令伐俸一月,押赴糧草營押運糧草。
山下事閉,穎考叔若有所思,仍舊駐馬山頭不動。
忽然腦中靈光閃過,計上心來,繼而飛馬下山,來至老者跟前。
下馬上前詢道:“敢問袍哥尊名?從軍幾許耶?”
老卒受寵若驚,趕忙拱手施禮,答道:“回將軍,小人賤名辛徵,從軍已二十有一載,跟隨將軍征伐列邦,歷經大小近百戰,每戰小人屬營定為先鋒,憶及當年下鄶城、破聯軍,那叫一個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