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無言以對,朝堂之上一時鴉雀無聲。

鄭公姬寐生續言道:“孤已思得禦敵之策,諸卿且聽之。衛即借南燕之手,孤亦可借王師之力,面上孤仍是周室卿士,與王借得數千精兵,算不得什難事。加之新鄭護城甲士亦有數千,兩軍合計近萬人,抵禦南燕所部錯錯有餘!為免考叔伐衛之師受其影響,孤意將其引至制邑,制地兇險易守難攻,更有虎牢之固,足以禦敵關前,另出奇兵襲其後。其時燕軍必亂,孤再領兵出關對其前後夾擊,可輕而易舉將其殲滅於邦內!”

待其言罷,群臣皆言好計策。

祭足出而拜道:“君上計劃周全,臣難企及,唯有一點,臣頗憂慮!南燕距制迢迢數百里,何人為餌可得將其引往!”

鄭公姬寐生斂言回道:“孤已思定,此戰孤必親征方能成事!”

聞言,朝堂一片譁然,皆言不可。

祭足默然,其心下知曉,此餌非鄭公不可,不放出大魚,怎能引蛇出洞。

當下應聲說道:“臣求隨君出征,與君同生死!”

原繁、洩駕亦同生接道:“臣等亦願伴君左右!”

鄭公姬寐生豪氣頓生起身說道:“如此甚好,孤與汝等同赴沙場生死與共!”

朝後,鄭公姬寐生赴周借得王師五千,將其分為前中後三路,前軍二千原繁為將,後軍二千洩駕統領,中軍一千護衛鄭公、祭足居中而行。

三軍一路急馳,欲在燕軍入衛之前將其截住。

燕軍斥候探得鄭公姬寐生親征,隨即報燕侯。

燕侯問計於右宰醜道:“鄭起援軍將至,吾軍奈何?”

右宰醜略為思索一陣再次問道斥候:“鄭軍為將者何人?”

斥候不假思索直言回道:“鄭君姬寐生!”

聞言,右宰醜撫掌大喜道:“真乃天助我也!”

燕侯見狀不解道:“敵援兵將至,衛使不憂反喜是為何故?”

右宰醜正色回道:“擒賊先擒王,吾軍人數倍於鄭君所引援兵,勝之猶如探囊取物!如若擒得姬寐生勝過殲滅鄭軍十萬!今其送上門來,不若老天助吾耶?”

燕侯細下想想確是此理。

遂與右宰醜一同,調轉兵鋒迎將鄭公姬寐生援軍而去。

然則此舉正合鄭公下懷,兩軍相遇於野,各自擺開陣勢。

不待叫陣,燕侯揮師一擁而上,不及交鋒,鄭公領軍而退,望制邑而去。

燕軍謂其膽怯,於後緊追不捨。

一路上,幾被追上,幸得原繁、洩駕英勇,擁君衝破重圍,有驚無險,終得護君安全進入虎牢關內。

燕軍追至關下,仰觀虎牢雄關高十餘丈,皆由巨石壘成,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萬餘燕軍想要破得此關,無異於痴人說夢,加之衛地北境戰事吃緊,燕侯與右宰醜商議,欲棄攻關,轉向經此北上救衛。

剛要拔營欲走,關內衝出鄭軍數千於後追擊衝殺一陣,燕軍剛要回擊,鄭軍迅即退回關內,致使燕軍無計可施。

如此數次,原繁、洩駕輪流為將,攪得燕軍進退兩難,進有虎牢天險,退有追兵襲擾。

如此僵持得數日,燕侯、右宰醜方知中計,是夜盡起營中大軍,欲趁夜色掩護退回衛境。

然為時已晚,曼伯、子元得君密書,領新鄭護城衛士五千餘人趕至,已將其去路截斷。

原繁、洩駕亦趁此時帥兵出關,對其形成包圍態勢,協同曼伯、子元所部前後夾擊。

四將猶如鬼魅,於燕軍陣中橫衝直撞。

燕軍突遭夜襲,全然不知鄭軍實力幾許,各自為戰,欲求衝至外圍逃命。

兩軍激戰大半夜,燕軍大部被殲,少數燕軍護衛燕侯、右宰醜突圍奔回南燕。

自此一戰,南燕一蹶不振,此後百年間,遭至四周列強蠶食以至滅邦。

右宰醜亦因此戰失利,遭政敵攻頡,被迫自請下野。

亦因此勢,鄭軍襲蕩衛地,衛軍無力還擊,北境十餘坐關隘城盡屬鄭室。

鄭師得勝凱旋,名震海內,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