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遺棄在山中的竹樓村寨,經過一年多的光景,就已成了廢墟。

不過,這些深山村寨的設立地點,顯然都是當地土著千百年來生存經驗的體現。

這些地點都是附近地理條件,最適合聚居生活的所在。

而此時,山中一個遭遺棄的大部落,卻已煥然一新。

整個寨子都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然後在此地重新建造了寨子。

這座寨子卻不是竹樓竹籬,而是就地採土燒製的磚瓦。

高大的圍牆,磚石的屋舍,進去之後,更是層層關隘。

這裡就是楊沅的新秘密火器研發基地。

楊沅的火器生產,倚仗於眾多的匠人。

從建立之初,為了保密,楊沅就設定了層層“防火牆”。

很多火器研發基地的老匠人,都不知道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最核心的研究團隊,那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叫蕭千月。

而實際上,就連蕭千月也不是這個火器研發基地的核心。

這個火器研發基地的核心,從來都只有一個人,他叫楊沅。

楊沅不懂火器製造,但是他的奇思妙想,卻能讓這些能工巧匠越過幾十年、數百年的摸索過程,直接有的放矢地進行研究。

這個火器開發基地落成之後,幾位核心大匠各司其職,正按照楊沅的“奇思妙想”在進行著不懈的研究。

楊沅是設想提出者,這些匠人則是在聽到這讓人豁然開朗的奇思妙想後,去把它努力實現的人。

他們從楊沅那兒拿到了很多聞所未聞的創意。

什麼多管火器,轉輪火器、連發火器,火繩槍、燧發槍、定裝彈藥、錐形槍彈、膛線作用等等。

楊沅提出的很多概念,都是這個時代的匠人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

這些概念當然未必現在就都能實現。

比如說,錐形彈,也就是現代常見的子彈。

這玩意兒就很好實現,想到了就能做出來。

可是一經試射,匠人們便發現,除非能研製出威力更大的火藥,否則以黑火藥的最佳配比,那也莫如仍舊使用圓形彈丸。

因為錐形彈固然射程更遠一些,穿透力也更強一些,但是現在的火藥威力使得彈頭初速低,射程近,子彈動能不夠。

這種情況下,明顯是彈頭在體力翻滾產生的破壞力更大。

不用鋼鐵彈頭而是使用更軟的鉛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鉛丸軟,一旦碰到比它更硬的骨頭,它會在體內炸裂,而且鉛還有毒……

匠人們在不斷地研究,不斷地試錯,不斷地尋找在現階段技術條件下可以實現的威力最大的火器。

而這裡是不為外界所知的,自從敘州三蠻外遷,這裡便荒無人煙了。

這裡成了敘州三蠻都不願意冒險回山探望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