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發生的這些事,他需要儘快見到楊政商量。

楊沅覺得,有定軍山之事的發生,再加上陳涿光發現的書信,他應該有把握說服楊政,放棄交兵於吳家的打算。

此事已經被他知道,楊政便也無法再對彼此勾連密謀的時寒等人進行報復打擊,但雙方的關係卻必然因此惡化。

這種情況下,只要他曉以利害,楊太尉審時度勢,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的。

老太尉不就是想為子孫謀劃嗎?

他做為小叔爺,替楊政承擔起照料這些晚輩的責任也就是了。

楊沅並沒有懷疑楊政偽造族譜,所以他現在是真的相信自己和楊政是同一個祖宗。

只不過,就算他相信,也不會因此受到裹挾。

但,他很喜歡楊壽這個年輕人。

而且,成為楊政的族弟,至少可以部分接收楊政的政治遺產,有益無害。

~~

楊沅把押解裘家人、照顧陳涿光的任務交給了楊壽。

他看出來了,這孩子智商不夠,但有一個好處,你讓他做什麼,他會很認真地不折不扣地去執行。

此次往定軍山來,他只有三十六名侍衛,陳涿光帶了一都人馬,由楊壽統領。

楊壽這邊一百多人呢,讓他們押解車隊正合適。

楊沅安排妥當,便帶著自己的人,輕騎快馬,先行趕往南鄭城。

……

南鄭城,太尉府裡。

時寒、周無翼、劉入溪三位將軍,本來是到太尉府探望楊政的,結果被髮動兵變的潘泓嶽給一勺燴了。

但,潘泓嶽打出的旗號是“誅殺楊賊,不反大宋”,因此,三人只是遭到了軟禁,並無性命之憂。

隔壁房間,關押著楊福、楊祿父子。

戰鬥只發生在太尉府內,事發之後,潘泓嶽又假傳帥令,接管了南鄭城防。

因此,南鄭城中一派寧靜。

太尉府外,根本沒有人知道帥府中發生了兵變,不知道楊太尉已經成為階下之囚。

楊政臥房內,潘泓嶽拒絕了楊政要見一見兒孫的要求,沉聲道:“太尉,潘某為人,您是知道的。我答應你,不傷你家一人,便一定做得到。太尉請安心上路吧!”

如果是二人交手,讓太尉死於他的刀下,他倒是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但,此時楊政已經繳械,讓他提刀上前,殺死這位追隨了數十年的故主,他真過不了心裡這一關。

他希望楊政死的體面一些,能留個全屍更好。

所以,他為楊政準備了一條白綾。

楊政已經提出可以讓他在一旁監視著,但潘泓嶽還是不肯讓他們父子相見。

楊政也知道,是無法達成這一願望了。

他把白綾捧在手上,想到自己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