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已被任得敬的勢力徹底控制,現在正在進行最後的清洗。

天子五衛中的大通軍,駐地距離京城只有四十里。

此時,大通軍的五千兵馬已經得到訊息,正匆匆趕往皇城。

皇城城牆之上,滾木擂石、一匣匣箭矢正在搬運上去,準備擊退大通軍的進攻。

河套地區很多地方的駐軍,早已由任家控制的,此刻都按兵不動。

仍然效忠於拔跋氏的武裝,此時還不知道京城劇變。

而時寒、郭棣等大宋兵馬,過了應理城後,便在西夏內應的配合下,分路進擊,截圍仍然忠於西夏皇帝的軍隊。

他們要搶在這些武裝獲悉訊息之前,對他們實施包圍。

其中高敢、楊萬里、陸游、甘泉等一行人,率領行營和火器營、瘋魔營官兵,疾馳興慶府,以接收、掌控這座西夏皇城。

此次西夏政變,由於內應是實力還在西夏皇帝之上的大夏國相任得敬,可以說其順利程度,在西夏國的歷次政變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政變次日中午的時候,興慶城內就已基本恢復了平民百姓的日常活動。

雖然,很多地方多了許多持戟佩刀的官兵巡弋。

大通軍沒有什麼攻城器械,在京城已經失陷,且守城器械充足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打進城來。

他們只有五千人,如果能殺進城來尚有一番作為。

但只是用來攻城的話,就算有攻城器械,也不足以產生威脅。

因此在留下幾百具屍體之後,就萌生了退兵之意。

可這時候,西夏皇帝李仁孝被推上了城頭。

陪在他身邊的,還有三位披頭散髮、沮喪不已的親王……

西夏皇帝和第一順位繼承人的三位親王,俱被生擒活捉。

大通軍雖然忠於西夏皇帝,可是面對這種局面,一時間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

大通軍的將領們在陣前開了一個小會。

他們研究出來的應對方案分別如下:

一、北逃。前往黑山威福軍司。

不過,一旦失去河套,黑山威福軍司能幹什麼呢?

僵持對峙之後,投靠金國?

否則,糧草補給都沒得補充。

二、穿越大沙漠,前往河西走廊,投靠拓拔厚。

可是,軍中現有存糧和物資,不足以穿越沙漠。

畢竟,他們是衛戍興慶府的禁衛軍,日常補給從興慶府調撥,軍中不需要長期的儲備。

三、突圍,去匯合宣威軍、鳴沙軍和威地軍。

但三軍匯合,也不到一萬五千人。

現在已知西夏國皇帝、第一順位繼承人的三位親王、兩宮太后、皇宮,一窩蜂被抓了。

篡權政變者是國相任得敬,大部分軍司都在任得敬的直接控制或間接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