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甘州又是在他這位主帥不在場的情況下被拿下,那就太遺憾了。

如果是他這位主帥在,一舉攻克甘州,那無異於獲得了“先登之功!”

他趙婒一介書生,也將成為彪炳千秋的儒將,他起碼可以封個侯!

所以,他一連派出三路信使,以軍令命令吳勉陣前休整,停止攻城,自己則心急火燎地直奔甘州城。

趙婒抵達甘州城下的前一天下午,西夏肅州增援兵團從西向東抵達甘州,從西城門進入了甘州城內。

待次日趙婒率中軍抵達甘州東城門下,甘州城下宋軍已愈七萬人。

這一路宋軍一共八萬,留守涼州一萬,其餘兵馬,盡數集結於甘州城下。

此時,甘州原有守軍一萬兩千人,從涼州逃來殘兵五千人,從肅州增援的兵馬一萬五千人,再加上城中徵募的青壯,將近四萬守城兵馬。

只打了一仗,吳勉就察覺不妙,城中實力大增,顯然是有了充足的援軍。

吳勉馬上建議趙婒全軍後撤,退守涼州,以三萬大軍守城,西拒甘州,其餘兵馬去為劉錡解圍。

這無疑是狠狠打了趙婒一巴掌。

你把涼州打下來了,你差點把甘州也打下來了,城頭都經歷過幾次爭奪戰了,結果本帥一到,你說鳴金收兵,退守涼州?

趙婒寒著臉,命令大軍強攻甘州城。

他的確是把重型攻城器械都拖過來了,卻也失去了戰機。

宋軍在甘州城下,前後十一天二十三戰,城上城下死屍枕籍,甘州城巍然不動。

此時,攻城宋軍人困馬乏,糧草供給也跟不上了。

被軍中將領們苦諫了七八次始終不肯退兵的趙婒,終於意識到了繼續拖下去的危險,咬牙切齒地下達了退兵的命令。

宋軍撤退,甘州的西夏軍馬上派出騎兵一路追殺襲擾。

好在吳家軍訓練有素,又是主動撤兵,因此撤退有序,倒沒有什麼大的機會讓西夏軍擴大戰果。

可是當他們終於抵達涼州城下時,卻赫然發現城頭已然飄揚起了西夏的大旗。

原來甘州守軍一部,以騎兵繞過宋軍的攻城主力,襲向了他們的大後方。

而圍攻劉錡部的西夏兵,在雙方處於僵持階段時,也從卓羅和南軍司抽調了一支人馬,與奇襲的西夏軍一起,從東西兩向夾攻涼州。

涼州城內的西夏人也趁機鼓譟起來,在城中作亂,內外夾攻之下,涼州失守了。

吳勉等將領見狀,又向趙婒進言,強攻涼州城。

涼州的西夏守軍畢竟不多,而且連番戰鬥下,城池破壞嚴重,宋軍還是有機會重新奪取涼州城的。

但是此前一直激進的趙婒,這時卻已全然沒有了狂戰的勇氣。

他怕重蹈甘州城下的覆轍,到那時這支宋軍就要盡數交代於此了。

於是,他不顧將領們的進言,要求全軍繞過涼州城,火速退守西寧州。

此時再退,三軍士氣已然沮喪至極,而且天氣日趨寒冷,積水已結薄冰。

糧草嚴重不足。

由於涼州失守,在抵達西寧州前,連冬衣都欠奉,全軍又冷又餓。

再加上連番奔襲逃亡的低落士氣,銜尾急追的西夏騎兵,開始捕捉到了機會。

宋軍邊退邊戰,損失慘重。

等他們退守西寧州,終於穩下陣腳來時,七萬大軍已只剩五萬有餘,而且不少人因為傷凍等緣故,快要失去了戰鬥能力。

原本要趕去黃羊川一帶接任的吳拱,急急趕到西寧州,這才和他的大軍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