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璘抬輿出征,兵鋒直指臨洮府。

他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是攻佔臨洮府城,再以此為跳板,兵分兩路,分別攻擊蘭州和西寧州。

由此開啟西夏的大門。

西軍本就是因為西夏的存在應運而生的。

它從誕生那一天起,使命就是針對西夏。

所以,多年以來,西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術戰法,完全適應西夏軍的戰術戰法。

歷史上,西軍對西夏作戰,基本上是佔上風的。

幾次西征失敗的主要原因,大多出在冗濫的官僚機制造成的高層指揮失誤,以及後勤輜重方面的問題。

反倒是和金軍作戰時,一向強大的西軍鮮少取得輝煌戰績。

靖康之變前後,一貫與西夏軍交戰的西軍,開始參與對金作戰,重大戰役如太原之戰、富平之戰等,戰果幾乎是一邊倒——失敗。

西軍將門之後的劉光世、种師道等,都是當世名將,但是在面對女真人的時候,都沒有什麼好的戰績。

在面對女真人的時候,不落下風甚而常常勝出的反倒是岳飛、韓世忠等年輕將領。

他們既沒有祖傳的已經是完全適應西夏的西軍戰術戰法,其部下也不是西軍主力。

因此一來,反而在對金作戰時,打的有聲有色。

究其原因,戰術風格的適應性是最關鍵的因素。

冷兵器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部隊的作戰風格相差極大。

大宋西軍非常熟悉和適應西夏、吐蕃的戰術戰法,但這一套成熟的戰術在面對女真騎兵的時候就完全不適用了。

西夏人的騎射水平,比起契丹人、女真人都要差的多。

他們更擅長在平原地帶使用身高馬大沖刺迅猛的党項馬進行衝鋒作戰。

西夏人的鎧甲普遍使用了冷鍛技術,所以能在五十步左右,依舊有效抵擋宋軍弩箭的射擊。

如此一來,西夏騎兵經常藉助重甲刺斫不入的優勢進行衝鋒作戰。

在平原地區,西夏軍用重騎兵“鐵鷂子”開道,在山地則是用重步兵“步跋子”。

他們利用對西夏複雜地形的熟悉,誘敵入圍,以重騎重步破陣,再用步兵擴大戰果。

而西軍在和西夏兵長期作戰的磨合中,也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戰法。

西軍以騎兵遮斷西夏兵的步騎協同戰術,再發揮己軍的戰鬥優勢消滅西夏軍。

西夏的重騎兵和重步兵來上兩回猛烈無比的衝鋒就要休息,所以只要能有效破解他們的重步、重騎優勢,接下來的戰鬥就很容易佔據上風。

而女真騎兵雖然也以重騎兵聞名天下,但其兵種構成和西夏兵完全不同。

女真騎兵每五十個人為一小隊,每一小隊中的騎兵,只有二十名重騎,其餘三十人全是輕騎兵。

他們以重騎衝鋒破陣,隨之而來的就是輕騎兵近距離騎射,然後就是衝到近前,掄起狼牙棒肉搏。

而與之相對的宋軍騎兵,在訓練時九成的精力都用在騎射上了。

史載:“馬步軍並以十分為率,馬軍一分習槍刀,餘習弓”。

所以,一旦近戰,大宋騎兵就是脆皮。

後來吃虧吃多了,吳家兄弟和韓世忠等將領,才摸索出一些適應女真騎兵的打法。

可惜還沒等這套新的戰術戰法完善成熟起來,大宋朝廷就向金國乞和稱臣了。

自從紹興和議簽訂,西軍也就沒了用武之地,這套新的戰術戰法也就失去了繼續進化的可能。

如今,西軍找上的還是老對手西夏,雙方是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冤家。

吳璘不僅兵法韜略十分高明,如今面對的又是他極為適應打法的西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