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總動員(第1/4頁)
章節報錯
楊沅一路趕回劍州,一路處理著公務。
經過資州(資陽)時,楊沅以維護敘州、烏蒙、涼山州三州安全的名義開始徵募士兵。
這些事情,他向朝廷復旨,稱已納涼山州十二縣併入大宋版圖時隨嘴提過,合乎情理。
其所需兵員規模當然不會說的太清楚。
但是楊沅已經說過了,這些兵員的軍餉軍備,由涼山州金銅礦的產出中給予。
所以徵募擴召的舉措朝廷那邊也就瞭解不多。
小皇帝正得意於在他稱帝期間大宋版圖的擴張。
楊沅直接在原來的軍事體系之外,設立了一支新軍。
新軍以兩年前在各州府縣陸續成立的團練為主,再加上從近一年多來修建馳道的工人為輔。
團練兵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軍事素質,只需再做加強訓練。
那些修築馳道的工人每天按時上工,按照工頭的要求分工合作,已經具備了令行禁止的紀律性。
所以他們成軍的速度,也遠比一般新入伍計程車兵要強的多。
路過普州(安嶽、遂寧、樂至三縣及重慶市潼南縣)的時候,楊沅以潼川路經略安撫使的身份釋出了第二道政令:徵造車馬。
由頭還是要加強帝國對新納入的涼山州的控制,所以需要大量的車馬用以運輸和交通。
原來修路時使用的馱馬和土石車是現成的。
與此同時,楊沅還命令各州府縣繼續造車,並從大理國加大了購入矮腳馬的速度。
吳家在吐蕃聯絡的那些大部落的頭人們,為了獲得楊家提供的各種奢侈品,也把大量西北高頭大馬販運了過來。
為了激勵各州府縣,讓他們對此重視起來,楊沅把完成這一任務,納入了官員們的年終考課專案。
路過遂寧府的時候,楊沅再下第三道政令:屯積糧草。
糧草是軍隊生存的基礎,籌措糧草是戰爭大動員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確保軍隊供給。
楊沅命令潼川路所有州縣,將上繳朝廷稅賦轉化為其他物品和直接的貨幣,從而把糧食留下來。
上繳朝廷的賦稅,本就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貨幣,上繳實物的也要折算成貨幣。
而且,這場戰爭準備本就是先帝六年策劃宏圖的其中一個步驟,朝廷也在默契配合,因此實施起來並不困難。
路過果州(南充)時,楊沅再度下達了一道政令,加強武器、盔甲、藥材等各項戰略物資的打造及採購。
路過閬州的時候,劉商秋從臨安趕來了。
樞密院機速房雀字房在川中臨時設定了官署,加強了對川峽四路和吐蕃、西夏的偵緝活動。
這是明處的諜報組織。
楊沅的“同舟”也是偵騎四出,將蒐集到的我方、敵方各種軍情、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相關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往劍州內記室,進行整理、歸納、分析。
與此同時,對西夏官員將領的滲透、收買、安插眼線等,也加快了速度。
等楊沅回到劍州的第二天,久未露面的新蜀學大宗師木易先生便在劍州學宮再次開講了。
這次所講的內容,隱隱然便把議題指向了軍國大事。
官教坊也得到了安撫使衙門不形諸於文字的密令。
他們的歌曲、舞蹈、雜劇、評書,開始有意識地向忠君報國的方向側重過去。
一些假託前朝背景的故事,多是收復故土、開疆拓土、一統四海、大國威風的內容。
這些文化宣傳,開始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於一旦開戰的心理態度。
從軍事、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層面,整個川峽四路開始以潼川路為中心,轟隆隆地加快了國家機器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