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候,皇帝的一般詔敕,在京官員只需聽宣,不用跪接。

但到了地方的詔敕,官員是需要跪接的。

另外就是,如果是涉及人事任免的重大詔命,那麼即便是親王、宰相,也需跪接。

劉錡如今在地方任職,自然無需詢問詔敕級別,下跪就是了。

蓑衣人將密詔鄭重交到了劉錡手上。

這密詔,連他也不知內容。

劉錡捧著密詔,向天使微微欠身,恭聲道:“天使請坐。”

那宮中太監矜持地點點頭,在客座上坐下,端起茶來。

劉錡走到書案後,先冷靜地檢查了火漆封印,才拿起裁刀,小心地裁開。

室中光線其實足夠用了,但劉錡還是先點了燈,把燈移近,這才淡定地取出密詔。

那太監喝著茶,眼角餘光也在掃著劉錡的動作。

見白鬚飄飄的劉錡如此冷靜,不由暗讚一聲,此人果然有大將之風。

劉錡,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省靜寧縣)人。

他和西軍三帥臣吳玠、楊政、郭浩都是老鄉,而且都是一個縣的。

這位老哥任隴右都護時,與西夏作戰,屢戰屢勝,西夏小兒夜啼,還真是被母親用“劉都護來了”,恐嚇他閉嘴的。

張浚巡視邊軍的時候,對他甚為賞識,進一步提拔了他,曾長期任職於川陝甘一帶。

紹興十一年,與金兀朮一戰,主帥張俊(注意不是張浚)為爭功遣開劉錡,自己與楊存中淮上耀兵。

結果因為輕敵,楊存中、王德被金伏兵所襲而大敗。

張俊倉惶南逃渡江,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只在劉錡部沒有發生。

劉錡“按部位,整旌旗,最後徐行”,駐軍歷陽,奏請准許後,才從容渡江迴歸太平州。

這一比,愈發顯得張俊無能,因此對他懷恨在心。

不久,高宗在秦檜讒言下,罷韓世忠、張俊、岳飛三位大將的兵權,張俊見勢不妙,果斷投靠秦檜。

劉錡心灰意冷,自請退閒,被罷了軍權,改任荊南府(今湖北江陵)知府。

十年前,他就以提舉江州太平觀的身份退休榮養了。

不過,三年前魏良臣認為如此名將,不應久閒,所以舉薦劉錡任潭州(長沙)知府。

於是,老劉就蟄伏在潭州,做了三年知府。

如今,眼看任期將滿,本也料到朝廷對他必然另有安排,只是如何安排,就非他所能知道的了。

那中官看著,就見劉錡認真地看完了密詔。

這份密詔不像是一份普通的任命詔書。

因為,他看的太久了。

劉錡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看完長長的一篇密旨,將它輕輕平攤在了桌上。

質料最佳的黃綢,在燈光下閃著黃金一般的光澤。

黃綢上隱紋的蟠龍圖案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