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雙向奔赴(第1/3頁)
章節報錯
楊沅隨吳淵往蓬州一路行去,沿途考察著潼川路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
南宋有兩大經濟帶,一個在江浙,一個就在四川。
川峽四路的總人口占了大宋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其中川東的夔州路相對落後些,利州路又屬於臨戰區,所以成都府路和潼川路最為富庶。
人口密度甚至超過了兩浙路和江南西路,成為全國第一。
民以食為天,在最重要的糧食生產方面,四川藉助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完善,丘陵梯田的普遍開墾,使得四川“地狹而腴,民耕勤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
四川因此成為大宋第二大糧食生產基地。
南宋全國軍糧供應,有三分之一來由於四川,其中西軍的糧食供應,更是直接做到了川峽自給。
這也是官家把喬貞派去成都府路,和楊沅任職的潼川路打配合的原因。
他們兩個聯手,那就控制了西軍的糧袋子。
至於茶、錦、麻、藥材、紙張、鹽巴等行業,在四川也很發達。
楊沅瞭解到,吳家經營的產業除了大量的土地,還包括了茶葉、紡織、制、造紙、印刷、釀酒和藥業。
一個家族的產業經營,能夠囊括這麼多的行業,也難怪它能屹立不倒了。
而同樣的,只要能有一個強有力的官方人物肯給予支援,那麼已經開始萎縮的吳家這些產業,勢必能馬上重新煥發生機。
楊沅這一路行來也沒有閒著,既然存了招攬吳家的心思,他也在暗中授意“同舟會”對吳家進行調查。
吳家投效之意已經表現的十分明顯,但是否接受,以及接受之後,能讓吳家起什麼作用,他也要先了解清楚。
他起碼要知道,吳家是不是一塊朽木,能不能扶得起來。
楊沅對吳家底細的這些瞭解,就是“同舟會”對吳家暗中調查的結果,而不是聽吳淵自己說出來的。
至於說吳家為何從巴蜀七大豪門之一,一個富可敵國的存在,漸漸沒落下來,變成了一地之豪強,這還真不是吳家生產經營上的失誤。
這個年代沒有那麼多的新興產業,已經掌握了的產業經濟,也很難出現大的失誤。
因此,一個家族的興衰大多取決於政治因素。
吳家的失誤,就在於對如今的西軍三帥臣,在他們還弱小的時候,吳家沒有投資他們。
可是因為戰爭的需要,西軍三帥臣還是脫穎而出了。
其中的吳家最為興旺時,吳玠是任職四川安撫使的,川峽四路那時俱在掌握之中。
曾經追隨、投效三帥臣的那些家族,原本就是豪族的,地位自然更加穩固,原本只是小家族的,也順勢崛起了。
可是地盤還是那麼大,產業還是那麼多,他們想要崛起,勢必就要擠壓他人的生存空間,奪取他人的經濟利益。
欲通西蜀之寶貨,轉南土之泉谷,在這年代主要就是透過長江水路。
此外就是往南和大理做生意,往西和吐蕃做生意。
在失去當地官府的支援之後,在對外貿易方面,吳家必然失去和其他商家公平競爭的機會。
這種損失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失血過程持續而緩慢,吳家也就如“溫水煮青蛙”般,一步步衰落了下來。
弄清了吳家的底細,楊沅也就放下心來。
他決定,接受吳家的投效。
只要吳家真心追隨他,那麼他也不介意讓吳家重新崛起,成為巴蜀第一流的巨室豪門。
……
負責吳家各項生意的主事都陸續接到了家主的命令,返回了蓬州的吳家老宅。
一向冷清的老宅頓時熱鬧了起來。
這些主事都是吳家各房的房頭兒,有吳淵的長輩,也有吳淵的平輩和晚輩。
吳家的田莊、茶山、紡廠、糧廠、造紙坊、印刷坊、酒坊和藥田等,就分別掌握在他們手中。
為了避免人多嘴雜,提前洩露了楊大帥到來的訊息,引來地方官員覲見,惹得楊沅不喜,吳淵嚴守口風,沒有透露任何訊息。
不過,看到被家主派人從恭州(重慶)追回來的愛女眉真,吳家諸位主事也能猜出了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