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賞功(第4/4頁)
章節報錯
所有的有功人員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楊沅、邵宏淵和李顯忠。
沒錯,邵宏淵此番功勞,還在李顯忠之上。
因為此番主持兩淮大戰的敵方主帥耶律元宜的那顆人頭,就在他的手上。
其實真要認真算起來,李顯忠此番是有過無功的。
他那“中心開花”的戰術,雖然沒有錯估敵方的實力和作戰目的,卻錯估了己方的人心。
最後如果不是楊沅以身入局,用自己“兩淮監軍”的身份迫使各路兵馬來救,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楊沅的戰表中壓根沒提這種危險處境的出現。
楊沅堅持聲稱,自始至終,就是為了執行李顯忠的“中心開花”戰術,而且這一戰術獲得了成功。
如此一來,楊沅的功勞便被分薄了。
其實上面的人也知道真相,但這時李顯忠有功無過,也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所以,朝廷心照不宣的,把李顯忠列為了繼楊沅、邵宏淵之後的,此役第三大功臣。
邵宏淵在待漏院時替楊沅手接柿蒂,姿態已經放的很明白了。
而李顯忠呢?
他對楊沅沒有任何表示,無論是言語上還是行為上。
大恩不言謝!
楊沅對他的這份恩,根本不是這些舉動所能償還的。
不過,他自己把這如山之重的恩情記在心上,卻對誰也不說,他也不怕楊沅會因此誤認為他薄涼寡性,這種做法,嗯……就很武將。
官家趙瑗宣佈了對楊沅的封賞決定:封爵開國郡公,從侯爺變成了公爺。
調離都察院,任門下省左諫議大夫。
大家都是官場中人,太熟悉官場中事了,這麼安排,一聽就是把他當宰相培養了。
皇帝尚年輕,這麼年輕就得到皇帝信任的大臣,只要君臣相得,前程便是無可估量。
這樣的大臣,本來是有兩個的。
一個是湯思退,一個是楊沅。
如果這兩人俱得官家寵信,便是大宋官場上最閃亮的雙子星。
只是,楊沅正輝惶時,湯思退卻已黯淡無光了。
在官家宣佈這一決定時,不少官員便悄悄去看湯思退,但湯思退神情平靜,毫無異狀。
這份心性,倒是讓文武百官對他有些刮目相看。
如此心性城府,可惜了,如果不是走錯了一步,他就是大宋不久之後的首相啊!
而在官家宣佈對楊沅的封賞時,鵝王趙璩就端正了坐姿,瞪圓了眼睛。
他深吸一口長氣,蓄勢待發,準備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