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總攻(第1/4頁)
章節報錯
孔丘與十哲的塑像被抬到了麗正門前,孔老大在前,十哲在後,一字排開。
再其後,則是數千名目前雖然還不是官,但已經拿著朝廷俸祿,成為預備役的學生們伏闕上書。
在這數千名學生後面,則是數萬名為之歡呼吶喊、進行聲援的臨安百姓。
朝堂之上,聞訊後頓時大亂。
今日,是皇帝臨朝的日子。
大宋的皇帝上朝不像明清時候那麼頻繁,趙瑗登基後比趙構勤快些,但一個月也不過臨朝六七次。
每個月的一號,一般是上朝的固定日期,但是昨兒個趙官家“身體有恙”,所以朝會被推遲了一天,恰恰就應在了眾學子上書的這一天。
趙瑗叫太監匆忙出了麗正門,向眾學子詢問來由,然後把他們的上書接了,又返回金殿。
眾學子的上書內容一公佈,朝堂上頓時就炸了。
沈該怒道:“學生們不在學校專心學業,竟敢忘議國政!”
楊存中道:“首相何必動怒,朝廷設立太學之目的,就是要培養國家所需要的治術人才和賢人君子。
因此,自太學開設之日起,太學生便註定了是未來為國治政的人才。
他們關心時政,學有所用,上書言事,有何不可呢?”
張浚道:“我大宋臺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太學生不屬於官,也屬於民吧?上書言事,理所應當。”
楊存中是個專職的武將,站出來嗆沈該毫無問題,而張浚是進士出身。
不過,他很早就專門任職於武事,幾十年下來,已經成了事實上的武將。
出身也大不過掌握著兵權這一事實,因此他也是完全站在武將這一邊的。
不過,朝廷高階職事多為文人,文人雖然並不全都贊同對文人犯法寬容以待,但這種立場的畢竟佔了多數。
因此二人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眾多官員的指責。
麗正門外,正有無數人伏闕上書,朝堂上卻已經吵成了一鍋粥。
楊沅早就知道阻力會很大,阻力主要來自於上層。
這也是他第一次採取迂迴之策,先從下邊發動的主要原因。
不過,他知道坐在最高位置上的那一位,也是傾向於這次民意所屬的,這就是他的底氣所在。
朝堂之上的激辯隨著雙方下場的人越來越多,形勢也愈發地混亂。
原來朝堂上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主要是保守派和激進派,可是現在,它們再度分裂了。
因為保守主和派中也不都是文官,而激進主戰派中也不都是武將。
現在太學生們上書要求取消“不殺士大夫”的弊政,這兩大陣營中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於是自然就產生了分裂。
更加微妙的是,今日這個議題的起因是大理寺和刑部與都察院撕逼,就張宓該不該死的問題爭奪話語權。
但是當一個更高層次的論題擺在面前時,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內部也產生了分裂。
一部分司法官認為不能廢除對士大夫的優容,另外一些司法官則認為應該廢除。
這其中,一部分人純粹是出於公心,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認為廢除這一條款,會提高三法司的地位和權力。
所以,不要簡單地把它看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同一陣營裡的人訴求也不一樣,會隨時產生再分化。
“蕭御史!”
蕭毅然正要挺身而出加入戰團,就被楊沅一把摁住了。
楊沅搖了搖頭,道:“今天的風太大,你兜不住的,讓我來吧。”
楊沅拉開蕭毅然,挺身向前走去,盧承澤張了張嘴,卻沒有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