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派出刺客的初衷是什麼,目標又是誰,實際上確實是金國皇帝遇刺了。

如果這件事張揚出去,那就是大宋率先破壞了“紹興和議”。

宋金兩國自十四年前簽訂這項條約,一直以來的和平局面,就是大宋破壞的。

大宋沒有人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包括官家自己。

於是,金國悍然興兵的真正原因,根本沒有傳播開來。

沒有了這個原因,那麼之前公開上《析金人南下書》,信誓旦旦地聲稱金人只是虛聲恫嚇,不會真的與大宋一戰的楊沅,便成了一個跳樑小醜。

一頂誤國的帽子,他就甩不開了。

由此再往前推,在他做出錯誤判斷,並以公開上書的方式誤導官家之前,金人為什麼要在蔡州演武閱兵來著?

哦!因為楊沅作為新科狀元,在殿試時公開抨擊了一直以來的對金國策,主張對金國持強硬態度。

所以,這次金兵南下,就是楊沅搞出來的!

應該追究楊沅的責任!

應該誅殺楊沅,向金國表明誠意,繼續遵守“紹興和議”條約,保證兩國和睦。

於是,軍人們在積極備戰,文人們便以筆做刀,彈劾楊沅的奏章,再度飛向了趙瑗的案頭。

其中,以剛剛成為改組為都察院的御史臺新任御史肖鴻基言辭最為激烈,彈劾奏章當真是字字如刀,犀利無比。

高層是知道金國用兵真正原因的,問題是這個原因卻不能公佈。

所以,他們只能壓下百官的彈劾,卻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交代。

而這,被視為是對楊沅的包庇,官員們被激怒了。

“國賊”的稱號也被扣到了楊沅的頭上。

當然,這種局面還是很詭譎的。

因為,眾宰執和眾部堂居然沒有一個人表態。

主和派的力量現在和主戰派是勢均力敵的。

這還是因為金兵已經在調動,大宋不得不應戰。

不然的話,主和派的力量還要佔據上風。

登基才幾個月的趙瑗,是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官僚系統的意志統一的。

可是,高層就是很詭異地沒有一個人表態,包括沈該、魏良臣、湯思退等大臣。

他們當然清楚,楊沅當初的判斷沒有錯。

金兵這次南下,也不是因為楊沅在金殿上的那番奏對。

可問題是,真正的原因不能說啊。

完顏亮遇刺,因而才大怒發兵的真相,早晚是會被大宋百姓所知道的。

但它不是現在,也不能是現在。

所以楊沅成了背鍋俠。

一方面,他被“千夫所指”。

一方面,不管是持什麼政見立場的高層大佬,都對這種“民怨沸騰”視而不見。

他們既不表態、也不處理,只管埋頭做著迎對大戰的各種準備。

金國間諜的“揭貼”又出現了,貼滿大街小巷,矛頭直指楊沅。

為了確保發兵南下的行動能夠瞞過所有人,知道真正軍事目的金國高層,目前也只有完顏亮、耶律元宜和孔彥舟三人。

這些金國諜探們同樣也不知道真相,他們以為大金國這次是真的要對宋國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