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太出風頭了?“一天晚上加班時,楊志強突然問。

林曉雯從檔案中抬起頭:“怎麼,害怕了?“

“不是...“楊志強望向窗外,“我在想,我們最初只是為了討回被剋扣的工資...“

老趙推門進來,正好聽到這句:“小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點了這把火,就得負責燒下去。“

春節前夕,調研報告終於完成。厚達兩百頁的報告詳細記錄了工業區勞務用工現狀,分析了七大典型問題,並提出了十條建議。

勞動局專門為報告舉行了釋出會。楊志強作為代表發言時,手心裡全是汗。臺下坐著政府官員、學者、企業代表和媒體記者,閃光燈晃得他眼花。

“...勞務派遣本應是補充用工形式,但在某些行業卻成了主流。“他照著準備好的稿子念道,聲音越來越穩,“這不僅損害工人權益,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釋出會後,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走過來遞上名片:“楊先生,我是華創電子的HRD。貴機構的報告很有見地,不知能否請你們給我們管理層做個培訓?“

這只是一個開始。隨後幾天,陸續有五家企業發出類似邀請。最讓他們意外的是,其中兩家正是當初他們維權時百般阻撓的企業型別。

“太陽打西邊出來了?“老趙叼著煙,一臉不可思議。

林曉雯翻看著邀請函:“可能是真的意識到了問題,也可能只是公關策略。“

“不管動機如何,都是宣傳勞動法治的好機會。“楊志強說,“但我們要堅持原則——培訓內容必須真實全面,不能變成企業的遮羞布。“

他們精心設計了針對企業管理層的培訓課程,不僅闡述法律風險,更強調合規用工的長遠利益。課程名稱就叫《合規創造價值》。

盛夏的陽光炙烤著工業區的柏油馬路,熱浪扭曲了遠處的景象。楊志強站在“工友互助社“新辦公室的窗前,望著樓下匆匆走過的工人們,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新辦公室位於工業區服務中心三樓,雖然只有六十多平米,但比起之前的倉庫已經好了太多。

“空調遙控器在哪?“林曉雯的聲音從檔案櫃後面傳來,“熱死人了。“

楊志強從抽屜裡找出遙控器遞過去:“剛搬進來,什麼都找不到。“

冷氣很快充滿房間,兩人坐在嶄新的辦公桌前,開始整理從舊辦公室搬來的資料。牆上掛著那面“工友之家 維權先鋒“的錦旗,在雪白的牆壁映襯下格外醒目。

“註冊材料都準備好了嗎?“楊志強把一摞資料夾放進櫃子。

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張教授幫忙稽核過了,就差最後簽字。“她拿出一份表格,“基金會要求我們提供詳細的專案計劃書。“

楊志強接過表格,眉頭微皺:“這麼多要求?“

“畢竟是要長期資助我們。“林曉雯開啟電腦,“我列了個大綱,你看看。“

螢幕上是一份詳盡的規劃:工人權益熱線、企業合規諮詢、勞動法培訓課程...每個專案都有明確的目標人群、實施步驟和預期成果。

“太專業了!“楊志強讚歎道,“你什麼時候做的?“

“昨晚熬了個通宵。“林曉雯揉了揉發紅的眼睛,“既然要正規化,就得拿出專業態度。“

正說著,辦公室門被推開,老趙風風火火地闖進來:“好訊息!勞動局要把我們那個勞務派遣調研報告印成手冊!“

“真的?“楊志強跳起來,“什麼時候?“

“下個月。“老趙抹了把汗,“劉監察員說,要發到各個企業去。“他環顧四周,“這辦公室不錯啊,比原來那個倉庫強多了。“

三人相視而笑。是啊,從陰暗潮溼的倉庫到明亮的辦公室,從幾個人的小團體到即將註冊的正規組織,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卻也收穫滿滿。

註冊前的準備工作繁瑣而細緻。除了基金會要求的專案計劃,他們還需要制定章程、選舉理事會、建立財務制度...這些對幾個普通工人出身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

幸好有張教授的團隊幫忙。每週三下午,法律系的研究生都會來辦公室,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填寫各種表格,如何制定規章制度。

“社會組織也要像企業一樣規範管理。“負責指導的研究生小陳說,“特別是財務透明很重要。“

王麗主動請纓負責財務工作。這個曾經膽小怕事的女孩,如今已經能夠自信地向大家解釋預算表上的每一個數字。

“我們第一年的運營成本預計28萬,“她指著投影儀上的圖表,“其中60%來自基金會資助,30%靠服務收入,還有10%是零星捐贈。“

楊志強看著侃侃而談的王麗,心中感慨萬千。一年前,她還是個被公司威脅就倉皇逃回老家的普通文員;如今,她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財務主管。

“關於人員編制,“林曉雯接過話題,“我們計劃招聘兩名專職人員,其餘靠志願者支撐。“

會議持續到晚上八點。散會後,楊志強主動留下來整理資料。窗外,工業區的燈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夜歸工人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