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征程(第1/5頁)
章節報錯
元旦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楊志強早早來到互助社新辦公室。玻璃門上“工友互助社“四個字在晨光中閃閃發亮,他掏出鑰匙時,手指被凍得有些發僵。深圳的冬天雖然不下雪,但溼冷的空氣依然刺骨。
推開門,暖氣撲面而來。林曉雯已經在了,正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地打字,桌上放著一杯冒著熱氣的花茶。
“這麼早?“楊志強搓著手走過去。
林曉雯頭也不抬:“昨晚張教授發郵件說,有個勞務派遣維權的全國性研討會邀請我們參加。“她轉過電腦螢幕,“在北京,下個月。“
楊志強瞪大眼睛:“全國性的?我們這種小機構也能去?“
“小機構?“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嘴角上揚,“我們現在可是'勞務派遣維權實踐典型案例'。“
老趙推門進來,帶進一股寒氣。他手裡拿著厚厚一疊檔案:“好訊息!勞動局準備把我們處理的幾個案子編成維權手冊!“
辦公室裡頓時熱鬧起來。陸續到來的志願者們圍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這些好訊息。楊志強站在人群中央,胸口湧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一年前,他們還是幾個為自身權益掙扎的普通工人;如今,他們的聲音正在被更多人聽到。
“別高興太早,“老趙拍拍手,“勞動局還給了個任務——要我們在春節前完成工業區勞務派遣用工狀況調研。“
辦公室裡安靜下來。這個任務可不簡單,工業區有上百家企業,勞務派遣工數以萬計。
“我們人手不夠啊。“負責接待的小張愁眉苦臉地說。
楊志強沉思片刻:“找大學生志願者幫忙怎麼樣?張教授那邊應該能協調。“
林曉雯已經在電腦上調出聯絡人列表:“我這就聯絡。還可以發動工友中的積極分子,培訓他們做基礎資料收集。“
計劃很快成型:大學生負責企業走訪和問卷發放;互助社成員負責重點案例深度訪談;工友志願者則協助聯絡受訪物件。
“記住,“楊志強在分工會議上強調,“我們不是來找麻煩的,是幫助企業和工人建立更和諧的勞動關係。“
調研工作比預想的順利。令他們意外的是,不少企業HR對調研表現出了積極配合的態度。
“其實我們也頭疼勞務派遣公司的貓膩。“一家電子廠的人事經理坦言,“出了問題,工人找我們鬧,實際責任在派遣公司,最後兩頭不討好。“
調研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趨勢: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勞務外包“替代“勞務派遣“。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法律關係完全不同。
“這算不算規避法律?“大學生志願者小王困惑地問。
林曉雯翻著勞動法條文:“要看具體操作。合法外包是允許的,但如果是假外包真派遣,就屬於違法。“
調研進行到第二週,他們發現了一個典型案例:某科技公司將整個保潔部門“外包“給一家物業公司,但實際管理完全由科技公司負責,連考勤都用同一套系統。
“這就是典型的'假外包真派遣'。“楊志強指著收集到的證據說,“工人權益更沒保障了。“
老趙抽著煙,眉頭緊鎖:“老把戲換新花樣啊。得想個辦法應對。“
當晚,互助社召開緊急會議。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儘快普及這種新型侵權模式的特徵和危害。
“光發傳單不夠,“林曉雯咬著筆帽,“得搞點更直觀的。“
楊志強靈光一閃:“拍個短影片怎麼樣?用真實案例改編,在工人集中的地方播放。“
這個提議得到一致贊同。恰好志願者中有個學影視專業的大學生小劉,自告奮勇擔綱導演。
拍攝過程充滿樂趣和挑戰。老趙扮演黑心企業主管,誇張的表演常常引發笑場;林曉雯則負責劇本,把法律條文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對話;楊志強客串維權顧問,指導“受害工人“如何收集證據。
“停!趙叔,你說'這都是合法操作'時不要太得意,要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小劉導演認真地指導著。
“這樣?“老趙板起臉,活像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完美!“
拍攝持續了三個週末。最終剪輯完成的影片只有十五分鐘,但生動揭露了“假外包“的種種特徵和維權要點。首映式在工業區廣場舉行,吸引了數百名工人圍觀。
“太真實了!“一箇中年女工邊看邊擦眼淚,“我們廠就這樣,說是外包,其實什麼都得聽廠裡安排。“
影片結尾,螢幕上打出互助社的聯絡方式和維權熱線。放映結束,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更令人驚喜的是,有媒體記者聞訊而來。第二天,《工人日報》刊登了題為《勞務“假外包“成侵權新套路,工友互助社拍影片普法》的報道。
影片在網路上迅速傳播,點選量很快突破十萬。勞動局打來電話,要將影片作為普法材料下發各企業;總工會則邀請他們去給基層工會幹部做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