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也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馬鈺為何突然講起文字的演變來了。

正疑惑的時候,就聽到宋濂的驚呼響起。

雖然還是不明白,一個字的字型不同有什麼值得驚訝的。

但不妨礙她知道,馬鈺成功拿捏住了宋濂的情緒。

這讓她非常驚訝。

宋濂的修養自不用提,即便是和李善長因為理念不同發生爭執,他也從未如此失態過。

現在竟然被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用三個問題就給拿捏了。

回想馬鈺回答三個問題的過程,她漸漸琢磨了過來。

他一直在東拉西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然後給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這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啊。

這讓她既高興又無語。

高興的是馬鈺確實是個人才,無語的是打壓的計劃估計要失敗了。

看著情緒激動的宋濂,馬鈺在心裡給自己大大的點了個贊。

成功。

感謝前世的考古工作者,感謝郭店楚簡。

或許有人要問了,不就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嗎,有什麼值得驚訝的嗎?

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什麼影響,但對一小撮搞學問研究的人來說,影響就非常大了。

象形文字有個特點,最早的時候大部分的字,本身就代表著特定的含義。

簡單點說就是,它的字型就是它的字意。

只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過於複雜,書寫非常不方便。

在後續的傳播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簡化,就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

在演化的過程中,很多字型和最初已經完全不同。

當然,並不是說簡化不好。

簡化過後的文字筆畫簡單,書寫更加方便,降低了知識傳播的門檻。

這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問題是,很多字在演化的過程中,本意也丟失了。

就好像‘雞鳴狗盜’,最初是個褒義詞,後來就演變成了貶義詞。

有些字詞的意思改變就改變了,影響並不大。

但有些字的改變,影響就非常大了。

比如‘仁’這個字。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論語總共出現了一百零九次。

那麼什麼是仁呢?

問題在於,孔子也沒有給出確切的解釋。

而且面對不同的人提問何為仁,他回答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