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孟為本,管荀為用(第2/5頁)
章節報錯
而這些特殊詞彙,又讓他更加堅信,馬鈺有著獨特的傳承在身。
必須要把他的師承和所學搞清楚,朱標心中暗暗決定。
馬鈺繼續說道:“但是孔孟思想有個最大的缺點,也是儒家大部分人的缺點。”
“只說結果不說結論。”
儒家最擅長髮表意見,說一些大道理,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當你問他該如何解決的時候,他們要麼啞口無言,要麼就效法先王恢復三代之治。
“這就給人一種只會喊口號的假大空之感。”
“百家爭鳴時期,其餘諸子百家對儒家的抨擊,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點。”
朱標眉頭再次皺緊,不是因為特殊詞彙,而是這番話與他的認知相沖突。
作為宋濂的學生,他對儒家天然有親近感。
聽到有人說儒家的不是,心裡難免會有些不舒服。
不過他並沒有反駁,因為他不只是宋濂的學生,更是大明的皇太子。
和大明比起來,儒家又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馬鈺自然也能看得出他對這番話有意見,並不覺得意外。
現在儒家獨顯,李文大機率自幼接受儒家教育。
固有認知受到衝擊,他難以接受是很正常的。
反而是在認知受到衝擊後,他竟然沒有出言反駁,而是耐心的傾聽。
這種胸懷和氣度,讓馬鈺不禁再次高看其一眼。
所以他難得的解釋了一句:
“我知道這番話可能讓你難以接受,但世間本就沒有完美無暇的東西。”
“儒家思想也不是完美的,否則也就不會有王朝更替。”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他不完美,就全盤否定他。”
“儒家思想能傳承到現在,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優秀,不需要任何爭論和解釋。”
“現在我們只是在理性分析他的優缺點,然後想辦法發揮他的長處,彌補他的不足。”
此言猶如一股暖流從心頭淌過,撫平了心中的些許不滿。
朱標反而歉意的道:“謝馬兄教誨,是我太狹隘了。”
馬鈺笑道:“李兄不必如此,人之常情罷了。”
“你能虛心接受異己之見,已有君子之風也。”
兩人又客套了兩句,就接著方才的話題繼續談了起來。
但與方才不同的是,朱標的心態擺的更加端正,也開始認真思考馬鈺的話。
馬鈺也講的更加細緻,更加的認真:
“我們方才說了儒家的不足,孔孟只樹立標杆,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卻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達到他們所立的標準。”
“比如,孔子說要豐衣足食,可他卻沒有說要怎麼做才能讓百姓都獲得衣服和食物。”
“有些他們說了,卻說的非常寬泛不清楚。”
朱標提出了質疑:“勸課農桑不就是具體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