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的仁義、王道等思想,還是有些道理的,可以以此教化百姓。”

馬皇后連忙勸道:“刑罰嚴苛,恐會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因此亡國,前車之鑑不可或忘啊。”

朱元璋擺擺手說道:“咱自然知道,所以咱就想,對貪官汙吏施以重刑,對百姓行以慎行。”

“如此震懾百官,使他們不敢貪張枉法禍害百姓,而百姓卻可盡享其利,豈不兩全其美?”

“這……”馬皇后臉上堆滿了擔憂。

以前朱元璋雖然也傾向於法家思想,可表現的並沒有那麼激進,對刑罰的使用還是比較慎重的。

沒想到竟然因為馬鈺的一番話倒向法家,還要以重刑思想制定大明律。

雖然只是針對官吏重刑,可當官的掌握權力,自己受了罪會不折騰百姓嗎?

這讓她如何能不擔心。

只是她畢竟不是研究律法的,能意識到這麼做有問題,可卻說不上來問題在哪。

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勸才好。

不過大明律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弄好的,等後面找宋濂和劉伯溫談談,他們當能察覺到問題所在。

而且她也愈加的感覺到,大明目前這個團隊的缺陷。

以前亂世,大家的頭等大事是活下去,在生死麵前很多矛盾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團隊尚能團結一心。

現在勝利在望天下即將一統,大家的心思也活泛了。

各種矛盾開始爆發。

關鍵是,他們作為統治者,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治國思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他們拿不出大框架,下面的人也和沒頭蒼蠅一樣,自然是各說各的。

加劇了朝堂矛盾,致使內鬥不斷。

此時她多麼希望,能有一個人站出來,給他們一些指點。

馬鈺的身影不由自主的浮現在腦海裡。

只是……

這個少年確實有些本事,也懂治國之道。

可他畢竟才十三四歲,真的有能力承擔這個重任嗎。

馬皇后也無法給出答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希望他能再給自己一些驚喜吧。

冷靜下來後的朱元璋,反倒不急著去見馬鈺了。

除了關於殷商禮器的事情,馬鈺別的方面對他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但短期內是不太可能去那邊挖掘禮器的,所以現在見不見他都沒啥關係。

更何況他離京那麼多天,雖然有馬皇后幫忙處理政務,可依然積累了不少事情,需要他親自過問。

所以接下來幾天,他一直在忙這些事情。

關於大明律的制定,他也給出了自己的指示。

重刑和慎刑同時上,前者針對官吏,後者針對百姓。

他本以為,這個方法既採納了法家的思想,又滿足了儒家仁政要求。

雙方應該一致贊同並透過才對。

然而就在他準備迎接歌頌聲的時候,卻發現遭到了雙方的一致反對。

李善長為首的法家派系認為,法令應當統一。

商鞅在秦國變法,強調“壹刑”、“壹賞”、“壹教”。

即刑罰、獎賞和教育都要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