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年紀,周新生比程時大了十五歲。
按經歷,他也是上過前線,巡邊境的。
可是周新生在機械廠裡是個威嚴的廠長,面對程時,侷促緊張得像個孩子。
因為之前程時教他的法子,他沒有一個能落地。
就好像沒有完成課後作業的學生面對老師。
更何況,程時很受蔣鬱東的器重,代表著蔣鬱東的期望。
程時反而淡然地安慰他:“不要緊張,慢慢說。”
周新生說:“程時同志,那天回去後,我做了很多工作,收效都不大。”
程時:“嗯。那天我是給你提了一些建議,但是隻適合中長期發展規劃,所以不夠具體。”
本想著周新生回去跟技術人員商量短期措施。
沒想到機械廠的技術人員水平比程時想象中還要菜。。
周新生:“機械廠要轉制,可是按照現在這個情形就算是轉制了也沒有用。”
程時:“你不用著急,機械廠那麼大,工人數量大,車間和生產線複雜。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扭轉過來,進入良性迴圈。你要從重點車間開始小範圍調整。”
那些老工人只想吃大鍋飯,壓根不願意變革。
這一點從他離開機械廠,造成了這麼大轟動,1車間卻依舊不思進取可以看出。
程時接著說:“機械廠跟汽車廠不同。汽車廠的產品除了少量核心部件自己生產,其餘大量零件都可以從上游獲取。而且全球的汽車行業這二十年變化不大,所以他們的技術革新沒有那麼緊迫。產品短時間也不會落後太多。”
講白了汽車廠的問題就是發動機和整車的可靠性。
其實還是機械廠的工藝問題。
周新生:“那我們從哪裡開始比較好。”
程時:“機械廠的傳統車間佈局就有致命缺陷。比如功能分割槽。以鑄造車間為例。按工序分為熔爐區,造型區,澆鑄區,冷卻區和質檢區,各工位間距離超過50米,形成“孤島”式佈局。”
“我還在機械廠的時候就曾經去測試過一次。操作工把一個工序走完,單次往返移動距離近一公里,需要的時間佔總工時的三分之一還多。效率很低。大家都在等最後一個工序完成,其他工序生產出來的中間產品都在庫存裡積壓著。有時候甚至超過了月產量的兩倍。”
周新生臉上有些發熱。
他來機械廠幾個月了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究其原因,是沒有像程時一樣深入車間實地考察。
程時接著說:“國營企業之前的澆注機都很大,老舊落後,一直都只能大批次生產。造成的結果卻是熔爐一年不開張,開張管一年。假設一次性鑄造五十個鑄件,那就要五十個造型砂箱。鑄造完一次,車間也不提前規劃下一次,這些造型砂箱就全空置著。週轉率很低,這都是造成成本高產量低的原因。”
周新生說:“明白了,我回去就帶著技術人員把每個車間的工藝都跑一遍。查詢效率低的原因。”
程時說:“既然澆注機沒有辦法滿足小批次連續生產的需求。你如果要改造鑄造車間,要從這臺裝置改起。然後我剛才說的那個車間佈局,要從直線型改成U型。而且前一工位僅生產後一工位當前需求的量,用視覺化看板顯示生產指令,統一排程。這些都有現成的先進企業經驗。你要帶著技術人員去學習一下。不能總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