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帝後治災(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240章 帝後治災
錦歲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國庫沒有豐盈到,能隨便讓皇帝幹自己想幹的事之前,修個園林會被罵上史書,用於軍中太多會被罵窮兵黷武。
如果鬧得動靜太大引起民憤,再運氣不好地有天災發生,那皇帝就得下罪已詔,之後想幹點啥利國利民的事,也會被人懷疑阻止,革新就此擱淺。
簡單點來說就是,活字印刷術目前偽裝在軍工裡面,但沒有收入一直用軍費來維持,極容易給顧長蕭招來罵名。
偏偏這印刷術目前用於的都是皇後建的公立學院,百官正愁找不到事罵皇後呢,罵皇上之前一定會先把錦歲這個‘涉政’的皇後給罵得不敢出宮。
所以印刷術得自己賺到錢,不用軍費,賺得越多能在軍部藏得越久。如果能反哺軍費,那誰也找不到錯處。
錦歲又給程榆出主意:“可以聘請一些寫手寫一些有教化之意的小說,再找一些大儒出版他們的集作,還有啟蒙讀物也可多出版,如此一來,必能賺足經費。”
程榆認同這個辦法,立即去翰林院找一些大儒協商,一聽是皇後懿旨,願意幫他們出版自著,大儒們激動不已。
要知道這年頭出書可比後世難多了,特別是出個陽雕版書籍,那得在朝堂上討論的。而皇後娘娘不起陽雕,由娘娘出資來出版,在儒們豈能不喜?
與此同時,錦歲又以皇後之名廣收天下孤本書籍,她成立‘古籍保護協會’,只要願意捐獻孤本,皆可成為協會會員。
錦歲親自設計會員勳章、積分等級等等,會員每年召開集會,皇後也會參加,設立貢獻獎章。
別說,這個辦法立即得到年輕人的喜歡,皆以加入協會為榮,家裡長輩有意不屑一顧,甚至為了給皇後添困難,放出寧願把家中古籍燒了也不捐給皇後的言論。
卻架不住年輕人的積極,在燕十一、金子林等士族公子的全力協助下,很快錦歲就收到一大批古藉。
她立即組織人力將這些古藉修複、分類,然後印刷,建圖書館,勉強租借給天下書生看。
圖書館還設立巨大的講師大廳,能容納千人,每天都有翰林院的學究前來上課,凡是書生皆能進入聽講。
圖書錧門前立了塊巨大的石碑,皇帝親自寫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被書生們評為讀書人的精神追求,一時天下書生皆以國都圖書館為朝聖之地。他們才不管這是皇後跟士族門閥的另一場戰場,他們只念叨皇後的好。
想到自己當初求學,為了向當地士族大家借一本書,受了諸多委屈。而如今皇後娘娘將這些他們百般渴求的書籍,免費租借給他們看。
據說圖書館裡誰都能辦借書證,甚至提供筆墨,接受投稿。有窮秀才在裡面寫文章獲得了豐盈的報酬,再也不用去賣字畫。
事情傳開之後,天下書生皆往國都趕來。那些本來借讀在士族私塾的書生,也鼓起勇氣下定決心,不再受借讀的窩囊氣,動身來國都求學。
要知道他們在士族的私塾求學,要給本家子弟當書童,受盡欺負,還時常被趕走。
一抽釜底抽薪,讓那些壟斷教育資源士族門閥傻了眼。這種感覺怎麼說呢,要說之前士族和皇家是在牌桌上爭籌碼。
如今皇後娘娘的作法就是掀桌子,她好像不求利益,不要籌碼,根本不跟你談判,直接把牌桌掀了,自定新的規則。
一些頑固的老士族除了放出:“哼,等著瞧吧!這個女人這樣大膽無畏,遲早惹出大禍來!”
卻也只是自我安慰,就目前來看,皇後得百姓敬仰,又得書生尊敬,跟以往皇後最大的不同是,她還很奇怪地得軍中支援。
想看她惹出禍事來被拉下臺,有點難啊!
整個四月錦歲都在跟這些士族門閥用另一種方式鬥得如火如荼,而這場戰爭黑羽營幫不上一點忙,不,也能幫上忙的。
最起碼有人暗中想拱火鬧事,都是黑羽營前來維護秩序抓人的。如果是禁軍或是皇城護衛軍來維護,極有可能裡面也有士族的奸細,但黑羽軍卻絕對沒有細作,他們是最忠誠的保皇派。
這場戰場士族們覺得鬧得很大,但對錦歲來說只是灑灑雨啦,根本沒佔據她太多精力,因為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春耕上面。